(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剥 啄 声

张中行

       我为什么忽然想起写这个呢?是一年以来,也许越衰老心情反而不能静如止水吧,有时闷坐斗室,面壁,就感到特别寂寞,也就希望听到剥啄声。但希望的实现并不容易,于是这希望就常常带来为人忘却的怅惘。常人,活动于世间,入室卧床,出门坐车,东西南北,南北东西,已经够烦冗够劳累了,却还愿意,哪怕是短时,住在有些人的心里。所以为人忘却,纵使只是自己的想象,也是很难堪的。总之我喜欢剥啄声,就想说说与这有关的一些情况。

       (1)叩门,还会牵扯到好不好的问题。(2)这是“推敲”的古典。由韩愈和贾岛来。(3)传说贾作了"僧推月下门”的诗,想换"推"为"敲",自己拿不准。问韩愈,这位文公说是"敲"好。

       (4)这故事最早见于五代何光蘧《鉴戒录》,可谓语焉不详。(5)如果有人,且不是自己的小庙,不敲就等于破门而入,何况是僧,惊了内眷,岂不是大煞风景?(6)所以为慎重,韩文公的选择是对的。

       叩门也可以不用剥啄,用语声代,通常称为叫门。据我所知,这比剥啄适用的范围窄,具体说是要很熟,用不着客气,故友世五大哥有个时期住在宣南某巷,萧长华的隔壁。近午夜常听萧散戏后叫门。“开门来!开门来!”声音高而清脆,因为这是自己的家。略次一等,很近的朋友,也可照办。如“老李,开门!”主人不以为忤,反而显得亲热。

       更常见的是兼用。先剥啄,紧接着叫主名,如老张老李,张先生李先生之类。剥啄而兼发声有暗示“我是某某”之意,似叠床架屋而并没有浪费。

       门,有远近,有高低,叫法因而也就有不同。我幼年住在乡村,故家有外、里、后三个院落,外院不住人,所以夜晚回家,就要重掌拍门,以求里院人能够听到,这还可以名为剥啄吗?为了保存剥啄的诗意,我是不愿它兼差的。高门指富贵之家,照例有司阍人。叩门就要小心谨慎,因为声音过小他会听不见,过大他会不耐烦。幸而多年以来,我间或须叩门,都是近而低的,能否听见,是否耐烦就可不费力研讨了。

       叩门声大而急,会使人感到出了什么意外。这不是神经衰弱,有无数事实为证。为了取信于人,甚至可以举自己的,一生总有两三次吧。开门看,不速之客都是携枪的,但幸而都转危为安了。"可是杯弓蛇影。就宁可把叩门声分为两类,使剥啄独占轻轻一义。我喜欢的就是这轻轻的剥啄声。

       不记得是谁的话,说"风动竹而以为故人来",这表述的是切盼之情。终于来了还是没来呢?不知道,杜工部的处境就更下,而是“寻常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绝望了。这切盼和绝望的心情,我也经历过。而且次数不少。这就又使我想到了剥啄声,因为它常常能够化枯寂为温暖。

(选自《观照集》,有删节)


填空题

下面句子从第二段中挖出,请补回原来的位置。

比如此僧确知院内无人,用“敲”字就说不通了。

此句应插入第二段中第_______句和第______句之间。

问答题

结合全文回答,什么是“剥啄”?

【正确答案】

“剥啄”就是轻轻地敲门。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仔细阅读全文,概括作者为什么喜欢剥啄声?

【正确答案】

(1)听到剥啄声可以排解作者的寂寞;(2)剥啄声能够化枯寂为温暖;(3)剥啄声引起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