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题。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管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参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郦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单选题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U}} {{/U}}。
  • A.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做民间传说的背景
  • B.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 C.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 D.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具有天文背景”是说传说中提到了相关的天文知识,根据文意选D。
单选题 文中“观象授时”的含义是{{U}} {{/U}}。
  • A.观天象以安排时间
  • B.观天象以从事农耕
  • C.观天象以确定季节
  • D.观天象以传播知识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联系上文“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可以得出“观象授时”的含义是观天象以确定季节。观天象的目的是确定季节,确定季节的目的是从事农耕,B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 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U}} {{/U}}。
  • 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
  • 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 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 D.北斗七星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文章第二、三段和第五段可知,选项A、B、D所代表的是春耕之时·而C选项则代表农事基本结束之时。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U}} {{/U}}。
  • A.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B.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的水平
  • C.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
  • D.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文章只是用神话和诗歌的例子说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并没有说“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