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25.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正确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问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2)对受众需求的理解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需求是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动力,受众正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①媒介满足受众需求的类型
媒介满足受众需求的类型也就是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形态。
a.对广播节目使用形态的考察。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卓格。1944年,他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通过访谈赫卓格认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b.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形态的考察。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形态较早进行了考察的是B.R.贝雷尔森。通过调查,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的工具、休憩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c.对电视媒介使用形态的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后,“使用与满足”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冉次复兴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是D.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开始的对电视节目的调查。这次调查不仅归纳了各类节日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而且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即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控效用。
②影响受众需求的因素
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1977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若干补充。
根据这个模式,影响受众需求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a.受众的心理因素。受众成员的需求与他的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联。b.受众的社会因素。受众成员的需求还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这里既包括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