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2001年至2016年间,我国国际收支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先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国际储备大幅增长;此后是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导致国际收支总逆差,国际储备大幅减少。请阐述在国际收支顺差、国际储备增长和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减少的两种情景下,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有何不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有何不同?无
【正确答案】

(1)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

①在国际收支顺差、国际储备增长时

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实行强制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必须卖给银行,不允许保留外汇。但是,由于我国鼓励出口和优惠外资的政策所形成的经常账户顺差以及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使得大量的外资涌入,外汇供大于求,而我国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被动的进入外汇市场购买这部分多余的外汇,形成外汇占款。央行吸收外汇的同时也就将基础货币释放了出来。

②在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减少时

2008年,强制的结售汇制度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公开市场操作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央银行如果增加持有对政府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债权,就意味着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减少对政府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债权,意味着其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有现券交易、回购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

(2)货币政策操作

①当国际收支连年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时候,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好人民币汇率,因此留给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空间较小,因为基础货币已经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幅增加,为了维持国内外均衡,央行只能被动的吸收不断涌入的外汇而无法主动去调节市场流动性。

②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储备下降时,央行便有了较大的货币政策自主权与控制能力,可选择多种货币政策操作以灵活的控制基础货币供给,此时的基础货币已不是由于大量的外汇占款而被迫投放了。比如近两年为了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开发出许多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如:SLF、MLF、TLF等,这些工具期限灵活、方向精准,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