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某市的一家企业招用了几十名农民合同制工人, 今年 3 月, 某中 7 名农民合同制工人合同到期后没能与该企业续订劳动合同, 处于失业状态。 当他们发现与他们一起失业的城镇职工能每月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失业保险金后, 也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告诉他们, 他们原来所在的企业在他们就业时没有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费, 也就是没有将支付给他们的工资计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 因此, 他们无资格申请失业保险待遇。 于是, 这 7 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要求他们原来所在的企业为他们补缴失业保险费, 以便他们也能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劳动仲裁委员会根据该市有关失业保险的规定裁定, 农民合同制工人不在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之内, 企业不应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费。 这 7 人不服仲裁, 向人民法院起诉, 要求撤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 并要求企业为他们补缴失业保险费。 法院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规定,判决企业应当将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纳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 即为农民合同制工人缴纳失业保险费。
问题:

请用失业保险的相关内容分析案例, 讨论农民合同制工人是否应该覆盖在社会保险制度的范围内, 以及农民合同制工人与城镇职工享受失业保险的区别。

【正确答案】

本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 农民合同制工人是否应该覆盖在社会保险制度的范围内
失业保险是指对被动失业者, 因失去工作而无法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工资收入, 在一定期间内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 劳动法适用于企业、 个体经济组织(简称用人单位) 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在此, 劳动者既包括为城镇劳动者和农民合同制工人。 因此, 劳动法第九章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当然也适用于农民合同制工人, 即农民合同制工人也应覆盖在社会保险制度的范围内。
(2) 农民合同制工人与城镇职工享受失业保险的区别
国务院于 1999 年 1 月 22 日发布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 对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失业保险问题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该条例第六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 也就是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为工资总额。 所谓工资总额, 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工资总额统计的规定, 是指一个单位在一定时间如一个月或一年内发给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 其中应当包括单位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 该条还规定,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也就是说, 尽管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用缴纳失业保险费, 但其所在企业必须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 正是考虑到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这一不同于城镇职工的特点, 该条例第 21 条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 1 年, 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 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 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 这里没有规定农民合同制工人像城镇职工一样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
(3) 法院的判决依据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第 13 条规定, 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 由于该企业在农民合同制工人就业时没有将支付给他们的工资纳入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 不符合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因此, 应当补缴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以保证在该企业工作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后,能享受一次性生活补助。 另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 79 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规章”。 据此, 根据地方有关失业保险制度的规定, 裁定企业可以不将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纳入失业保险费基数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因此, 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撤销的裁定是正确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