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简述李嘉图等价定律,并列举出至少四种反对李嘉图等价定律的观点。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李嘉图等价定律是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关于政府举债与课税的比较效应的假说。他认为,债务融资与税收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一样的。这是作为一种理论可能性提出的,但他否定这一问题在实际中的重要性。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巴罗重提这一问题,并予以肯定。这一“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这时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政府采取债务融资方法。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私人部门和公众将购买的政府债券视为财富的一部分。其财富增加了,需求就应扩大。但是政府当年发行的债务必须在下一个年度或者未来年度偿还。偿还债务时政府又不得不增税。这样,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私人部门和公众来说并没有影响其持久收入,亦即并不会影响其需求。当减税时,私人部门和公众就会把削减的税收,即个人增加的收入储蓄起来,以便将来支付更高的税收。所以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总需求的净作用为零。债务融资不过是延迟了增税。总的来看,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总需求的影响是等价的;发行债券为赤字融资(债务融资),其与增税偿还债务(税收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等价的。
(2)许多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等价定律提出质疑,认为李嘉图等价定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而现实情况往往与这些假设条件不一致,因而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在面临征税和面临公债时,在消费开支上会有不同的行动,李嘉图等价定律有可能不成立。
①政府债券被视作财富的可能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是否成立取决于公众是否将所持有的政府债券视为总财富的一部分。如果公众没有把政府债券与未来的税收义务联系起来,政府债券就会被看成是总财富的一部分,因此,与征税相比,公债发行会增加消费者总财富,使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导致李嘉图等价定律失效。如果公众意识到政府债券是延迟的税收,需要通过未来的税收来偿还,那么政府债券就不会被看成是总财富的一部分,因而面对发债,消费者就不会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以备未来支付税收,即李嘉图等价定律成立。
②遗赠动机的可靠性和正的遗产的可能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不仅要求消费者是世代利他主义者,而且要求他们留给后代的遗产净值必须是正的。这些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首先,遗产人的遗产不一定是出于利他动机。或者是遗产人可能没有子女,或者是遗产人根本不关心他人的福利,或者是遗产人有积攒财产的嗜好,更可能是防老。其次,消费者的子女可能比消费者本人更富有,消费者不仅不积累遗产,而且还可能从子女那里取得资源来满足本人消费而不影响子女的效用,使遗产净值为负。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政府举债取代课税时期的消费者,如果偿还公债的支出所需要增加的税收在他去世后才征收,他就会增加自己的当期消费。
③一次性总税负的现实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实质上假定税收只是一次性总税负,即每人每年只缴纳固定金额的税收。因此,用公债代替税收只会产生一种税收总额的变化,而税收总额的变化又完全可由公债数量上的变化来抵消。但是,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大多数税收并不是一次性总税负,而是针对经济行为而开征的。因此,税收的变化(由公债来替代)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化,而经济行为的变化意味着李嘉图等价定律不成立。尽管不是所有的税收都会产生扭曲效应,也不是所有的税种都因税金变化而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但上述状况的存在总是制约了李嘉图等价定律的有效性。
④边际消费倾向的一致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实际上假定,当公债代替征税时,所减的税负是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并且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但是,实际上由于税种基本上都是针对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因而减少的税负不会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而且各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不相同的。如果因减税而受益的那一部分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受损的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经济中的消费总量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这样便导致李嘉图等价定律失效。
⑤消费行为的拇指规则
李嘉图等价定律要求人们具有相当的知识和远见。人们把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和多少收入用于储蓄完全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政府借款为现期支出支付时,理性消费者会意识到未来税收义务的增加。因而,消费者面临减税、发债时不是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但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的存在,人们的目光是短浅的,对政府债务融资而引起的税收在不同时期的替代往往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完全的预期,因而人们在储蓄和消费之间进行选择时遵循的是一种简单而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拇指规则,即对当前的税后收入赋予了很大的消费权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面对政府发债的减税将会增加现期消费,从而导致李嘉图等价定律失效。
⑥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由于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变动情况,因此,人们在进行消费与储蓄决策时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债融资对税收的替代就不一定会导致私人储蓄的增加而完全抵消政府储蓄的减少。
⑦流动性约束
李嘉图等价定律假设消费者的支出不仅根据现期收入安排,而且还根据其预期的未来收入安排。债务筹资的减税虽然增加了现期收入,但并没有改变一生收入,因而消费也不变。对那些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消费者来说,现期收入比未来收入更重要。一个想要消费大于其现期收入的人必须通过借贷才能实现。但是,他可能面临着流动性约束,即借款能力的限制。如果他借不到款来为现期消费筹资,或者只能借到有限的量,无论他一生的收入有多少,他的现期收入决定了他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未来的收入较低,由于债务融资的减税增加了现期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从本质上说,当政府减少现在税收并增加未来税收时,它是给了纳税人贷款。对一个想得到贷款但又得不到的人来说,减税扩大了他的消费机会,从而刺激了消费。
⑧财富的代际再分配
由于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要落在子孙后代身上,使李嘉图等价定律的有效性受到破坏。例如,假设政府现在减税,发行30年期的债券为预算赤字筹资,然后在30年中增加税收以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务代表财富从下一代纳税人(他们面临税收增加)向这一代纳税人(他们得到了减税)的转移。这种转移增加了这一代入的一生资源,因此增加了他们的消费。从本质上说,债务筹资的减税是财富的代际再分配。它刺激了消费是因为它以下一代入的损失为代价给了这一代入以消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