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讨论
    男,63岁,心前区疼痛8年,加重伴重度呼吸困难10小时。入院前8年感心前区疼痛,多于劳累、饭后发作,可自然缓解。入院前2月,痛渐频繁,且于休息时也可发作,每次发作时均感轻度呼吸困难。入院前10小时,睡眠中突感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放射,且伴有呼吸困难,咳出少许粉红色痰液,来院就医。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28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0.7/5.3kPa(80/40mmHg),慢性重病容,端坐呼吸,口唇及指甲发绀,皮肤湿冷,双侧肺底部可闻及湿呜,心界向左扩大,心音弱、律齐,肝、脾(—)。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8×1012/L,白细胞2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85。入院后经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于入院后第26天,病人突感心前区疼痛难忍,面色苍白,抢救无效,呼吸停止,心脏停搏。请讨论:
问答题     死者生前患何种疾病?死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死者生前患冠心病,心绞痛。死因为心肌梗死,根据死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判断死者生前有严重的变异性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病人突感心前区疼痛难忍,面色苍白,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尸检时,可发现心、肺等脏器有哪些病变?
 
【正确答案】心脏可能会有缺血的改变,心肌褐色萎缩和心肌梗死,梗死区还可有心室壁穿孔、附壁血栓、心包炎等病理变化。肺脏可以有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水肿的表现。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如何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
 
【正确答案】慢性重病容:长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全身各脏器缺血缺氧所致。端坐呼吸,口唇及指甲发绀、皮肤湿冷:左心衰竭,心搏出量降低,缺血缺氧。双侧肺底部可闻及湿鸣:肺淤血、水肿。 心界向左扩大:左心心力衰竭,心腔扩大。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一女性尸体解剖时发现心脏二、三尖瓣均粗糙,分别附直径约0.5及1cm的血栓,质脆。左肺下叶内有一楔形暗红色实变病灶,右肾也有一楔形灰白色病灶,周围一带橘黄色。请分析此病例,包括诊断依据,病变及相互联系。
 
【正确答案】死者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受累瓣膜主要表现为化脓性炎症,瓣膜表面有污秽、粗糙,瓣膜表面有继发血栓形成。质地松软,灰黄色,极易脱落形成带有化脓菌的栓子,栓子脱落造成肾、肺栓塞梗死。由于肺组织有淤血,左肺下叶内楔形暗红色实变病灶为出血性梗死灶,右肾的楔形灰白色病灶为贫血性梗死灶。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列举3种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疾病并说明其病变基础。
 
【正确答案】(1) 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边缘形成的疣状赘生物机化后,瓣膜纤维组织增生,瓣膜增厚,卷曲,黏连。 (2)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有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体积大,质松软,易脱落。瓣膜损害可致瓣膜关闭不全。 (3) 黏液瘤样变性:二尖瓣环增大,瓣叶伸展面积增加,外观可呈胶冻样。瓣膜松弛、腱索伸长、变细,常有断裂,腱索间瓣叶呈圆拱状。光镜,瓣叶的海绵层内有过量的黏液样组织。黏液瘤样变性的二尖瓣,瓣叶伸展而非挛缩,瓣叶内无小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瓣叶间无粘连及钙盐沉积,瓣膜层次结构保存。 (4) 其它:缺血性心脏病伴乳头肌功能不良(乳头肌瘢痕形成或乳头肌断裂)也是二尖瓣关闭不全较常见的原因。严重二尖瓣环钙化可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室扩大可引起功能性MR。先天性畸形,二尖瓣前叶异常或裂开,也可以成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原因。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常见的心瓣膜病有哪些?简要回答各瓣膜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正确答案】二尖瓣狭窄大多数由风湿性心内膜炎所致,少数可由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瓣膜炎症反复发作,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致使瓣叶交界处粘连,瓣膜增厚、变形,或瓣膜环缩小,瓣膜口变窄。 舒张期血液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受阻,以致舒张末期,仍有部分血液滞留于左心房内,加上肺静脉回流的血液,形成左心房代偿性肥大。疾病后期,左心房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淤血,左心衰竭。由于肺淤血,肺静脉压升高,通过神经反射性引起肺内小动脉收缩,使肺动脉血压升高。长期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代偿性扩张、肥大,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发生体循环淤血。左心衰,肺淤血,肺淤血可致肺水肿及漏出性出血,肺内气体交换受到影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咯带血丝的泡沫状痰或因支气管粘膜高度淤血,破裂出现咯血。左心房高度扩张时,可引起心房纤颤,则左房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易在左房后壁或在左心耳内形成附壁血栓,血栓可脱落引起栓塞。左心衰竭时,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淤血性肿大,下肢浮肿及体腔积液等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缓进性高血压的病理学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正确答案】良性高血压病又称缓进型高血压病,依其病变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机能障碍期: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常呈间断性。故血压升高亦呈波动性。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偶尔有头痛、头晕等。 (2) 动脉系统病变期:此期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性,小动脉内膜增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此期,患者症状明显,常有头痛、眩晕、心悸、疲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3) 内脏病变期:1) 心脏的病变:早期左心室向心性肥大,肉柱和乳头肌亦明显增粗。镜下,心肌纤维肥大增粗,细胞核深染,形状不规则。晚期,心脏进入失代偿期,心腔扩张,引起左心衰竭。病人出现肺淤血、肺水肿,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右心衰竭时病人出现全身淤血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腹水、肝脾肿大等。2) 脑的病变:①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晚期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依出血灶的大小和部位不同,病人表现为突然昏迷、呼吸加深,脉搏加快,瞳孔反射、角膜反射消失,肢体弛缓,大小便失禁,上下肢瘫或迅速昏迷死亡。②脑软化多为小灶状、多发性,常见于基底核、视丘、丘脑、脑桥和小脑等部位。③高血压脑病:指高血压病患者在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的同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征象。患者常出现严重的头痛、呕吐、抽搐、神志改变、甚至昏迷。3) 肾脏的病变: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肉眼观察,肾脏体积双侧对称性缩小,表面呈均匀、弥漫分布的细小颗粒状,肾脏重量减轻。镜下部分肾单位萎缩纤维化和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球代偿性增生肥大,相应的肾小管代偿性的扩张。晚期,部分肾小管腔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管型。由于病变的肾单位愈来愈多,肾血流量逐渐减少,肾小球过滤逐渐降低,终将出现肾功能不全,临床上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管型尿、多尿、低比重尿等,甚至可出现尿毒症。4) 视网膜的病变:高血压时,视网膜中央动脉经常受累,其病变与高血压各期细、小动脉的变化一致。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为何风湿病属于结缔组织病(胶原病)?详细叙述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风湿病因其主要累及全身的结缔组织,故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原病。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 (1) 变质渗出期:病变的结缔组织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 (2) 增生期:此期病变特点是形成风湿小体,又称为阿少夫小体,对本病具有诊断意义。 (3) 纤维化期:风湿小体发生纤维化。纤维素样坏死物质被吸收,细胞减少,风湿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相继转变为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使整个风湿小体成为梭形小瘢痕。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于哪三种疾病?试述其发生部位和原因。
 
【正确答案】风湿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Loffle纤维增生性壁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内膜炎:在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变,主要累及心瓣膜,二尖瓣受累最常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在瓣膜的闭锁缘上出现疣状赘生物,其形成是由于病变的瓣膜受到血流的冲击和瓣膜开闭时的碰撞,致使瓣膜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粘附凝聚于胶原纤维的表面,继而形成白色血栓。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在心瓣膜闭锁缘形成1mm大或以上的血小板血栓,大多数侵犯左心瓣膜。以血液凝固性过高和(或)消耗性血液凝固病为基础,例如可因肿瘤崩解产物(如腺癌的黏液)、休克、内毒素血症和恶病质而引起。因此,相应地又称为肿瘤心内膜炎、休克心内膜炎及消耗性心内膜炎。 Loffler纤维增生性壁性心内膜炎:只侵犯心壁内膜,好发于左心室并累及心尖区,属感染变态反应范畴。早期可见嗜酸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和心包炎,伴有心肌坏死及心壁内动脉炎。坏死物被富含嗜酸性粒细胞的肉芽组织所清除吸收,最后形成瘢痕。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某患者出现心包摩擦音,请列举5种可能的疾病,并分别简述其发生,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风湿性心外膜炎、病毒性心肌炎波及心包、结核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等,上述病症均可导致心包发生纤维素渗出。心包摩擦音是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因纤维素渗出,心包变粗糙,心脏活动时相互摩擦,在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渗出小量的纤维素可被吸收,如果纤维素渗出太多,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可以发生机化,心包增厚、黏连,形成缩窄性心包炎。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