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题

(2020年1月5日山东省青岛市初中历史学科面试真题)
1.题目:新文化运动
2.内容: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 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 最为重要的阵地。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 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 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 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暗。”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问答题

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设计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同学回顾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所进行的探索,指出这些探索都未能成功,提出疑问:“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道路将何去何从?”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引导知识回顾,提问: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和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教师出示袁世凯的《大总统祭圣告令》节选,并提问:辛亥革命之后的政局如何?
史料如下: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休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夙作夜思,恢复孔教, 立国之根本。 ” ——1914年 《大总统祭圣告令》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为了恢复帝制,他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政局混乱。
(3)教师展示陈独秀的对时局思考的史料,继续引导:面对混乱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了哪里?
“吾国之维新也,……共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 熟视而无所用心。……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学生分析史料,回答问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认识到只变革政治制度无法挽救中国,只有改造国民的思想,使民众觉醒才能救中国。
2.概况
教师播放新文化运动的纪录片,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回答如下问题:(1)新文化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哪里?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总结,可以认识到:(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3)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教师出示史料,提问: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 只能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留学,我们都不推辞。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宇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三: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锋”。
材料四:“仁者,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两位先生指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说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教师继续展示《狂人日记》的片段,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还提倡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先生通过文章抨击封建礼教,指出其吃人的本质,这是对旧道德的抨击。
教师展示史料三和史料四,继续引导: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学生通过分析,回答问题: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反对儒家传统文化可以打击封建统治,但儒家传统文化也有进步的地方,应该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应全部否定。
教师之后展示《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书影,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其主要主张。
学生总结内容,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立通俗、平易、新鲜的文学。
2.意义
教师出示材料,之后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后派代表来回答。)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 “异端学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新青年》 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 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进步性:(1)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使民众的觉醒,特别是知识青年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来结束本堂课,强化学习效果。
2.作业: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答辩题目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几个历程?

【正确答案】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技术”。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从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答辩题目二: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正确答案】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么让课变得有趣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
(2)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