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某工程采用打入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桩截面边长为400mm,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750kN。某柱下原设计布置A、B、C三桩,工程桩施工完毕后,检测发现B桩有严重缺陷,按废桩处理(桩顶与承台始终保持脱开状态),需要补打D桩,补桩后的桩基承台如图所示。承台高度为1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ft=1.57N/mm2),柱截面尺寸为600mm×600mm。
单选题
补桩后三桩承台下单桩承担的最大竖向压力值
假定柱只受轴心荷载作用,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原设计单桩承担的竖向压力均为745kN,假定承台尺寸变化引起的承台及其上覆土重量和基底竖向力合力作用点的变化可忽略不计。试问:补桩后此三桩承台下单桩承担的最大竖向压力值(kN)与下述何项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假设图中A、D点处单桩承受的荷载标准值分别为Na、Nd,
又三桩承受的总竖向力为3×745=2235(kN)
对D桩中心取矩,
[*]
(1)桩顶与承台始终保持脱开状态;(2)承台高度为1100mm;(3)提示。
[考点] 力学计算。
单选题
补桩后承台在D桩处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设计值
试问:补桩后承台在D桩处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设计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1150
- B.1300
- C.1400
- D.150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桩规》(JGJ 94—2008)第5.9.8条第2款,a12=1050mm;[*];
代入《桩规》式(5.9.8-7),[*]
[*]
代入《桩规》式(5.9.8-6),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设计值(材料抗力)
[*]
(1)如题中图;(2)补桩后。
[考点] (1)λ12、β12、βhp的计算;(2)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设计值。
单选题
通过承台形心至两腰边缘正交截面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假定补桩后,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不计承台及其上土重,A桩和C桩承担的竖向反力设计值均为1100kN,D桩承担的竖向反力设计值为900kN。试问:通过承台形心至两腰边缘正交截面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桩规》(JGJ 94—2008)第5.9.2条,最大设计值Nmax=1100kN,柱截面边长c1=c2=0.60m,
长向桩中心距[*]
短向中心距[*],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
(1)不计承台及其上土重;(2)通过承台形心至两腰边缘。
[考点] (1)长向桩中心距的计算;(2)三桩承台弯矩的计算。
单选题
某桩基工程采用泥浆护壁非挤土灌注桩,桩径d为600mm,桩长l=30m,灌注桩配筋、地基土层分布及相关参数情况如图所示,第③层粉砂层为不液化土层,桩身配筋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4.1.1条灌注桩配筋的有关要求。
提示: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作答。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纵筋配筋率[*],
满足《桩规》(JGJ 94—2008)第5.7.2条第2款要求。
根据《桩规》第5.7.2条第2款及第7款,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Rh=120×75%×0.8=72(kN)
(1)建筑物对水平位移不敏感;(2)桩顶水平位移6mm;(3)如题中图。
[考点] (1)纵筋配筋率的计算,与下限值的判断;(2)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单选题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轴心受压灌注桩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已知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f
c=14.3N/mm
2),桩纵向钢筋采用HRB335级钢(

=300N/mm
2),基桩成桩工艺系数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纵筋配筋率[*],满足《桩规》(JGJ 94—2008)第4.1.1条要求,可按《桩规》式(5.8.2-1)计算。
根据题图,桩顶以下5d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符合《桩规》第5.8.2条第1款规定,根据《桩规》式(5.8.2-1),则基桩轴心受压时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设计值(材料抗力)
[*]
(1)基桩成桩工艺系数;(2)如题中图。
[考点] 纵筋配筋率的计算,与下限值的判断。
单选题
是否考虑液化影响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场地土层分布及土性如图所示,其中粉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为14,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1.5m,已知地面以下30m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全新世。试问:当地下水位在地表下5m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下述观点何项正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抗规》(GB 50011—2010)第4.3.3条第2款,8度时粉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14>13,可判定粉层土为不液化土。
根据《抗规》第4.3.3条第3款,du=7.8m,查《抗规》表4.3.3,得d0=8m,
因基础的埋置深度d=1.5m,则db=2m,dw=5m;
du=7.8m<d0+db-2=8+2-2=8(m),不满足《抗规》式(4.3.3-1);
dw=5m<d0+db-3=8+2-3=7(m),不满足《抗规》式(4.3.3-2);
du+dw=7.8+5=12.8(m)>1.5d0+2db-4.5=1.5×8+2×2-4.5=11.5(m),满足《抗规》式(4.3.3-3);
根据《抗规》第4.3.3条第3款,满足1条公式即可判定不液化。
(1)8度抗震设防区;(2)粉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为14;(3)基础埋深为1.5m。
[考点] 是否需判别液化影响。
单选题
岩溶与土洞对天然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规定,下述关于岩溶与土洞对天然地基稳定性影响的论述中,何项是不正确的?
- A.基础位于微风化硬质岩石表面时,对于宽度小于1m的竖向溶蚀裂隙和落水洞近旁地段,可不考虑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当在岩体中存在倾斜软弱结构面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 B.岩溶地区,当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大于3倍独立基础底宽,或大于6倍条形基础底宽时,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 C.微风化硬质岩石中,基础底面以下洞体顶板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可不考虑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 D.基础底面以下洞体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其承载力超过150kPa,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时,可不考虑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地规》(GB 50007—2011)第6.5.3条,知论述A正确;
根据《地规》第6.6.6条第1款,知论述B错误;
根据《地规》第6.6.5条第1款,知论述C正确;
根据《地规》第6.6.6条第2款,知论述D正确。
[考点] 关于岩溶与土洞对天然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论述。
单选题
根据地基冻胀性要求确定基础最小埋深
地处北方的某城市,市区人口30万,集中供暖。现拟建设一栋三层框架结构建筑,地基土层属季节性冻胀的粉土,标准冻深2.4m,采用柱下方形独立基础,基础底面边长b=2.7m,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永久荷载产生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144.5kPa。试问:当基础底面以下容许存在一定厚度的冻土层且不考虑切向冻胀力的影响时,根据地基冻胀性要求确定的基础最小埋深(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40
- B.1.80
- C.1.60
- D.1.4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查《地规》(GB 50007—2011)表5.1.7-1,得土的类别对冻结深度的影响系数[*]=1.2,查《地规》表5.1.7-2得土的冻胀性对冻结深度的影响系数[*]=0.9。
地基土层属于季节性冻胀的粉土,《地规》表5.1.7-3下注,城市市区人口30万,按城市近郊取值,得环境对冻结深度的影响系数[*]=0.95,代入《地规》式(5.1.7),场地冻结深度
zd=z0[*][*][*]=2.4×1.2×0.9×0.95=2.46(m)
根据《地规》表G.0.2注4,平均压力为144.5×0.9=130(kPa)。
查《地规》表G.0.2,得建筑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hmax=0.7m,
根据《地规》第5.1.8条,满足地基冻胀性要求的基础最小埋深
dmin=zd-hmax=2.46-0.7=1.76(m)
[*]
(1)市区人口30万,集中供暖;(2)季节性冻胀的粉土;(3)柱下方形独立基础;(4)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考点] (1)各冻结深度影响系数的查取;(2)场地冻结深度的计算;(3)表G.0.2的正确查取。
单选题
地基基础及地基处理设计的主张
关于地基基础及地基处理设计有以下主张:
Ⅰ.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时,各层土的压缩模量应按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选用;
Ⅱ.当上部结构按风荷载效应的组合进行设计时,基础截面设计和地基变形验算应计入风荷载的效应;
Ⅲ.对于次要或临时性建筑,其地基基础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不小于1.0取用;
Ⅳ.采用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时,排水竖井的深度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稳定性、变形要求和工期确定。对于以地基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工程,竖井深度至少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2.0m;
Ⅴ.计算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时,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与桩顶水平位移的大小有关,当桩顶水平位移较大时,m值可适当提高。
试问:针对上述主张正确性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 A.Ⅰ、Ⅱ、Ⅳ、Ⅴ正确,Ⅲ错误;
- B.Ⅱ、Ⅳ正确,Ⅰ、Ⅲ、Ⅴ错误
- C.Ⅰ、Ⅲ、Ⅳ正确,Ⅱ、Ⅴ错误
- D.Ⅰ、Ⅲ、Ⅴ正确,Ⅱ、Ⅳ错误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地规》(GB 50007—2011)第5.3.5条,Ⅰ正确;
根据《地规》第3.0.5条第2款,Ⅱ错误;
根据《地规》第3.0.5条第5款,Ⅲ正确;
根据《地处规》(JGJ 79—2012)第5.2.6条第2款,Ⅳ正确;
根据《桩规》(JGJ 94—2008)表5.7.5条注1,Ⅴ错误。
[考点] (1)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假定;(2)地基基础荷载的组合原则;(3)地基基础的结构重要性系数;(4)堆载预压法的竖井深度取值;(5)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与桩顶水平位移大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