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给定材料:
1.2015年4月,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湖南省实施办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草案》提出,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问题人法,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啃老”现象,并非当下中国社会所独有。这个词的使用最早始于英国,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族群。
其实,美国、日本等国也同样存在啃老族。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家贫困儿童中心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由于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等原因,美国18岁至24岁年轻人中52.8%成为啃老族。值得提及的是,为化解啃老族,美国并没有求助于立法,而是多一些制度设计。美国不少理财公司专门开展业务,其对象就是那些需要贷款以渡过难关的啃老族。相比之下,中国的“啃老”问题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应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冲劲是充足的,社会给了青年人很多机会和机遇。有很多情况下的“啃老”,跟独生子女在教养过程中形成的依赖心理有关,也与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的职业心态有关。“啃老”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也真实反映了年轻一代面对社会压力的逃避。
2.2014年8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区也仅为3019元。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工作已四年的小谢在父母的帮助下购置了一套80平方米的新居。说起让父母帮忙付首付,小谢显得格外无奈。他说,自己每月虽有五六千元工资,但即使节衣缩食,不买大件物品,不谈朋友,不出去旅游,除去房租一年能存2万左右。供一套小户型首付10万,5年才能付首付,买了房每个月还要还两三千按揭,日子就很难熬了。“谁都不会心安理得地啃老,只是现实太残酷。”小谢说,“一般的小钱自己可以负担,但是买房子这些大事,有时候自己实在是力不从心,也没有办法,如果不‘啃老’,还能啃谁?”
现实情况是,当下的啃老,大多不是子女强行要求,而是父母主动给予。一些父母看到子女艰难打拼,为减少其生活压力甘愿被啃,子女想拒绝都不行。这一现象背后,既饱含了舐犊情深的爱,也是一种无奈。
3.“啃老”需要立法吗?有人认为:“啃老”属于道德范畴,将道德调整的内容纳入法律强制轨道,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一方面,恶意“啃老”行为的标准难以界定;另一方面,“清官难断家务事”,将“啃老”的行为上升为法律强制制裁的对象,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会遭遇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导致司法裁判价值取向的“两难”尴尬。如果认定子女的“恶意”行为成立,虽然从法律上保护了父母的权益,但也会导致父母与子女反目,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难以有机统一,还可能导致家庭的不和谐。
再说,立法者只看到现实的困境,却没有看到子女的困境。当看到孩子收不抵支时,做父母的能忍心不管不问?即便孩子不啃老,父母恐怕也会主动让孩子“啃”。
也有人认为:法律给“啃老”行为明确定性,针对“啃老”划出了红线,既赋予了老年人说“不”的权利,也向社会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啃老是不应该的,是不光彩的,甚至是违法的。
诚然,法律的执行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许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根本上消除“啃老”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法律的教育和倡导功能有助于更多的人明晰是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对于“啃老”的羞耻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啃老”现象,这些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还有人认为:立法禁止“啃老”的良好初衷值得肯定,但要考虑到“啃老”现象的复杂性,尤其要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伦理,对不同的“啃老”现象做出严格区分,然后“对症下药”,划出明确而合理的界限。在现实中,主动“啃老”其实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请求”父母提供经济资助,如果父母不肯,那便作罢;另一种情况是“强求”父母提供经济资助,如果父母不肯,仍然不依不饶,耍赖皮甚至威胁强迫。就第一种情况而言,比如成年子女购买住房,请求父母给予资助,而父母也愿意出钱,这种情况虽也属于“啃老”,但于情于理都不算过分,甚至是人之常情,不应该被法律所禁止;就第二种情况而言,显然,这种强制性“啃老”涉嫌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理当被法律所禁止。
4.就“啃老”问题,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于东辉、胡慎之。
广州日报记者:关于啃老,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于东辉:这是一种对父母照顾的人生习惯化,没有明白父母的照顾应该是阶段化的,而这群人就是把父母的照顾习惯化了,把父母对自己的照顾义务延续到了自己终身。二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导致责任感缺失。三是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于其天性压抑,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觉得他做得不好,所以全盘帮孩子做好。
广州日报记者:那您觉得这是不是一种心理问题呢?
胡慎之:与其说这是一种心理问题,不如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跟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有关系的。中国的老话也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个“靠”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在总是说的拼爹其实不也是一种啃老的现象吗?
于东辉:这个肯定是一种心理问题,就是我说的这部分人的心理发育与他们的生理发育是不一致的,比如说: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在心理上的发育他们是延缓的,觉得自己还是小孩子,需要得到外界和父母的照顾。
广州日报记者:您对避免啃老现象,有什么好的意见?
于东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第二个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独立思考出来的观点,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学会承担和了解自己的责任,这些都要从小培养。第三就是不要过分保护,要让孩子面对困难、压力、痛苦,要培养他们面对负面东西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逃避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才能比较健全。
作答要求:
问答题 根据“给定材料3”,归纳概括当前人们对立法禁“啃老”的态度及主要观点。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对于立法禁“啃老”,人们所持态度如下:
一是否定。“啃老”属于道德范畴,恶意“啃老”的标准难以界定,同时,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会遭遇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即便保护了父母权益,也会导致家庭反目,使得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难以统一。而且,子女身处困境,父母一般也会主动援助。
二是肯定。法律给“啃老”行为明确定性,赋予老年人说“不”的权利,可以发挥法律的教育和倡导功能,扭转“啃老”心态,减少“啃老”现象。
三是区别对待。禁止“啃老”的立法初衷值得肯定,但要考虑传统家庭伦理:对于请求经济资助并取得父母同意的,法律不应禁止;但强制性“啃老”,涉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则理当禁止。
问答题 参考给定材料,以“浅议‘不啃老,还能啃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有说服力;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参考例文]
浅议“不啃老,还能啃谁”
岁月流逝,父母老去,年轻时,他们教养子女尽职尽责,年老时,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当今社会刮起的“啃老风”却打破了他们的梦想。大学毕业不就业,在家啃老;买房买车办婚礼,伸手要钱。更有甚者提出“不啃老,还能啃谁”,这不禁让人感到惊愕。也许,这里有好吃懒做的惰性思想,但也有着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啃老”外因,在于社会压力过大。“啃老”之风愈刮愈烈,反映的是我国当代青年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双重压力导致的。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改革深水区,发展问题众多,使得青年饱受生活压力。以购房为例,一线城市动辄上百万元,若是不“啃老”,青年根本无力购买。同时,部分富二代在网络中炫富成风,你晒私人飞机,我晾自家游艇,引得人人侧目,艳羡不已。两相对比后,部分青年对积极奋斗、昂扬拼搏的精神产生质疑,心态失衡后选择“啃老”逃避。
“啃老”内因,在于青年意志薄弱。翻阅中国历史可知,历代开国君主往往并非出身豪门,反而大都颠沛流离。黄袍加身,结束分裂的赵匡胤,曾为生活而奔走四方;击败群雄,统一南北的朱元璋,更剃度出家托钵流浪。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将他们击倒,反而磨练出他们坚定的意志、果敢的性格。反观当代青年,甫一出世,便被全家人捧在手心,含在口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他们,不仅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就连道德教育也缺乏指导。可想而知,这种“温室教育”培养出的青年,未经历风雨,未饱尝辛劳,内心意志薄弱堪比“鲁缟”,一旦遇到压力与失败,自然而然地希望重回父母怀抱,所以“啃老”也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
“不啃老,还能啃谁”,看似充满无奈,但实际上却是为个人逃避困难所找的借口。自古至今,生活压力都一直存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啃老”归咎社会。父母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童年,陪伴我们走过悠长的岁月,他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我们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无视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用勤劳与汗水创造自己的未来,才能报答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