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
②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③“学而优则仕”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④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孔子重新编纂《诗》《书》《礼》《乐》等典籍作为教科书。
⑤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施教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
⑥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仁”和“礼”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在长期的道德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
⑦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2)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仅就其教育思想而言,对我国的现代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①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
孔子在其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塑造和培养。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转向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创新能力、独立自主、健康身心、人际交往等的“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②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即所谓的“灌输式教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孔子强调启发诱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调动,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得他们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③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诸多的要求,如:教学相长、温故知新等。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大大加快,这就要求公众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更新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必须做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并掌握前沿知识,进而将其传授给自己的教育对象。
④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现代教育中,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这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素质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