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下的公共讨论中,微信平台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场之一。为了更好地治理微信舆论场,国家 网信办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例如,依法关停了一批违规微信公众号。请你思考这一现象,对微信舆论场的特点进 行分析,并对目前政府对微信的治理策略进行评价。
从 2011 年诞生至今,微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加广泛 和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微信在舆情传播方面尤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微信舆论场具有不同于传统 舆论场的复杂、多元的特点,这是政府对微信进行治理的重要原因和依据。
(1)微信舆论场的特点
相较互联网其他场域,微信具有私密化、移动化、便捷化的传播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微信并不直接生 成舆论,而是借助圈子议题小范围内产生意见并扩散传播,在多元聚合后形成微信舆论场间接并隐含式推动舆情 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微信舆论场具有以下特点:
①间接推动舆情,形成“舆论暗潮”。微信舆论场的特点具有间接性。一方面,“公众”、“多数”和“共同” 是舆论意见形成的前提,而微信是极为尊重个人隐私的社交媒体,个人微信圈的私密性使之无法上升到“公众” 级别,或即使到达“公众”级别,也不像微博或 BBS 转贴一样能够公开量化出转载数量。另一方面,从推动舆 情发展的众多节点间的构成关系看,无数个异构的微信圈子时刻生成和交叉勾连形成一些共同意见,表面却不相 联系,即使形成“多数力量”,传播节点对自己在“多数力量”中的地位和程度也无法自知。因此,微信舆情并 没有微博舆情“井喷”式的强烈外化,而更趋向于“窃窃私语”式的暗潮涌动。
②“强关系”结合“弱关系”,用户广泛参与。微信是紧密型人际情报网络,成员之间联系密切,信息度高 且信息扩散的程度高,影响力大。微信既不同于微博虚拟性较强、陌生人居多的“弱连接”,又不同于手机通讯 录的“强连接”。手机通讯录与微信用户的相互转换实现了“真实身份”、“真实自我”前提下的“强关系”,而 QQ 通讯录自动转换、“摇一摇”、“漂流瓶”等多点定位查找用户又满足了网络社会“虚拟自我构建”的“弱关 系”。“强关系”与“弱关系”的结合,使得微信舆论场具有用户广泛参与的特点。
③议题中心化,冗余信息逐级递减。网络社会的发展让虚拟社交圈群进一步分化成诸如职业、性别等具有共 同兴趣、相同取向的小众圈子,微信的圈群特性实现了传播对象的“私人定制”,给传受双方宽泛、自由的关系 选择。社会网络中广泛社交互补交往形成的“弱关系”,往往比高度互动的亲密关系形成的“强关系”更具影响 力。熟人间的“强连接”在信息扩散传播上往往因话题相似导致信息冗余,而关系不足以到私密的“弱连接”却 因为信息源头的差异性获得广泛传播效果。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微信朋友圈扩散的舆论从“强连接”到“弱连接”, 其议题将越来越明确,冗余信息逐级递减。
④闭合性网络,深远影响用户行为。网络闭合理论认为,网络密度与网络效果相关,闭合性网络有利于形成 有影响力的规则,并且导致信任的产生,网络中心度越高,对中心人物的依赖越严重。“去匿名化”的微信舆论 场促使传者在相对闭合的传播空间回归个人特质,并提高了受者的信息接受程度,深远影响受众行为。微信舆论 场中传者个人特质的回归主观上源于“真我”场域里品味、教养、身份的塑造及传递,对参与传播每条信息的真 实性、价值和效果进行自发评估,并追加“评论”传递强烈的个人态度。此外,微信单线式传播链最大限度避免 了信息损耗和衰减,传者个人倾向、态度意见等量传递,实现精准的投放效率和深远广泛的受众认同。
(2)对政府的微信治理策略的评价
在我国政府对微信的管理策略中,封号关停是处理违规公众号的主要手段。但是微信舆论场的引导面临着引 导主体不明确、信息源的不确定性、信息繁杂等方面的困境。只依靠这些手段并不能解决公众对这些信息的传播。 反而会让更多加剧受众对官方行为的不信任,使这些信息在非官方渠道获得更多的传播。
因此,要有效引导微信舆论场,政府和主流媒体不应当一味地被动关停,而应积极、主动建立有影响力的微 信平台,占领微信舆论场高地;必须明确引导主体,健全微信舆论场信息监管机制;必须注重发挥微信“意见领 袖”的作用,更好的推动微信舆论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