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无
【正确答案】

艾里克森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1)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2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2)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2~4岁)
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
(3)第三阶段为学前期(4~7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实现着自我教育。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
(4)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5)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他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6)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个阶段的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人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独感。
(7)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50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若缺乏这种对下一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
(8)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50岁直到死亡)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比较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形成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在艾里克森的个体发展理论,认为发展过程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的,每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