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甲、 乙、 丙共同出资设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分别任董事长、 总经理和财务总监。
事实一: 2010 年底, 该公司因资金紧张面临经营危机。 为此, 甲、 乙、 丙专门就如何融资维持经营进行商议。 依据商议, 公司以丙伪造的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 与一家银行签订借款合同, 取得了 500 万元的贷款。 2011 年春节之后, 公司将其中的 400 万元资金投入经营,但经营状况依然没有好转。
事实二: 2011 年 5 月, 丙见公司经营状况难以好转, 将剩余 100 万元资金提现后潜逃。该公司因缺乏经营资金而倒闭, 银行因此无法追回 500 万元贷款的本息。
结合上述材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问答题

事实一所述行为构成何罪?

【正确答案】

事实一所述行为构成骗取贷款罪。
理由是: ①该行为妨害了金融管理秩序, 侵犯了银行的合法权益;
②甲、 乙、 丙虚构产权担保,骗取银行 500 万元贷款, 用于公司经营, 造成银行 500 万元贷款的本息无法追回, 损失重大, 符合骗取贷款罪的客观要件; 甲、 乙、 丙实施的行为, 不是为了非法占有, 而是为了单位的经营, 因此主观上缺乏非法占有的目的, 符合骗取贷款罪的主观要件;
④事实一表明, 甲、 乙、 丙谋议后骗取贷款的行为, 体现单位意志, 且是为了公司利益, 刑法也规定了单位骗取贷款罪的刑事责任, 因此应将事实一的行为主体认定为单位, 而甲、 乙、 丙是单位犯罪的直接责任人。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事实二中丙携款潜逃的行为构成何罪?

【正确答案】

丙携款潜逃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理由是: ①该行为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所有权;
②丙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窃取公司财产, 数额特别巨大;
③丙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体, 同时是非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
④丙的行为表现出主观上的故意和非法占有公司财产的目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