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一大设想。设想中,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贸易创造指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指形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取消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但保留了对非同盟成员的关税,在差别待遇的影响下,某一同盟成员把原来向非成员国的低成本进口转向同盟成员国的高成本进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
(1)关税减让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日韩三国绝大多数产品关税将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关税的降低使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并带来巨大收益。
在农产品上,日韩的关税较高,关税大幅度的削减空间可能会使日韩从中国大量进口农产品,替代原先国内较高成本的农产品生产。由于削减关税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消费增加,又带动了贸易增长,创造出了自贸区建立前没有发生的新的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
在非农产品(主要指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的关税较高。一般而言,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大,而需求弹性越大,关税削减所导致的商品价格下降就越能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增强贸易创造效应。
因为区域内中日韩三国间相互削减关税,但对区域外的非成员国仍设立一定的关税壁垒,这就使一部分产品的进口从区域外较低生产成本的非成员国转向了区域内较高生产成本的成员国。
(2)取消非关税壁垒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从非关税壁垒来看,中日韩三国彼此之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例如许可证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可以通过改进海关程序,减少和消除因设立、使用和实施各种措施造成的不必要的贸易壁垒,通过协商与合作,恰当处理三国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大大提高彼此之间贸易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