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问答题
《唐律疏议.斗讼律》规定:“诸部曲、奴婢告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又:“诬告反坐,,疏议:“本应加杖者,谓诬告部曲、奴婢流罪,若实,部曲、奴婢止加杖二百;既虚,诬告者不流,亦准杖法反坐。”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何种定罪量刑原则? (2)从刑法方面看,请根据本段文字说明该定罪量刑的适用情形。 (3)从诉讼方面看,请根据本段文字说明该定罪量刑的适用情形。 (4)试说明该段记载反映的问题。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良贱相犯依身份论处和诬告反坐的定罪量刑原则。 (2)从刑法方面看,良贱相犯,同罪异罚。对于属于贱民的部曲、奴婢,必须为主人隐罪,对于告发主人的,处绞刑;但主人告发部曲或奴婢的,即便诬告,也可以减刑。可见,对于贱人侵犯良人,处刑从重,侵犯主人则处刑更重。反之,主人侵犯贱人,则处刑从轻,甚至不处刑。 (3)从诉讼方面看,对于主人犯罪,贱人只能隐罪,不能告发,而主人则可告发贱人,而且即便诬告,也可以减刑。 (4)该段文字反映的问题是:①唐朝奴婢的法律地位十分低下,良民和贱民在法律地位上极其不平等。②在诬告反坐原则的适用上,如果属于良民或主人诬告贱民,则该原则在适用上受到了身份的限制。③良贱相犯依身份论处,不适用于谋反、谋叛和谋大逆的犯罪,如果主人犯有上述三罪,贱民必须告发,且不从重处罚,这体现了唐朝对于封建统治根本利益的维护。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唐律疏议.断狱律》:“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该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审讯制度。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在一般情况下,诸审判官在拷讯之前,必须依法观察被告的心理活动,判断口供的真伪,然后反复查验证据。证据确凿,仍狡辩否认的,经过审判官员共同决定,可使用刑讯。违反上述规定的,处杖刑六十。 (3)唐朝法律规定,认定证据,特别是为了取得口供,允许实施拷讯,并规定了拷讯的程序和要求。拷讯制度体现了封建法律的残酷性和野蛮性,但将其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