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 材料1:《唐律疏议·名例律》(卷六):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疏】议曰:“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
    材料2:《大明律·吏律》“化外人有犯(第三十六条)”: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     何为“化外人”?
 
【正确答案】“化外人”指的是外国人。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唐律规定,同属一国侨民之间的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断;不同国家侨民相犯,则依据唐律处断。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明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明律规定,凡外国人犯罪,一律按明律处断。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对比材料1、2说明明律在化外人相犯处理原则的变化及说明的问题。
 
【正确答案】唐律在化外人相犯上采取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明律在化外人相犯上采取属地主义原则。明律采取属地主义原则处理化外人相犯案件,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和刑事司法的排他管辖权。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