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画图说明相对收入假说如何解释消费函数之谜。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消费函数之谜是指消费统计资料研究的结论与原有消费函数理论之间的矛盾。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消费的时间序列资料。这一研究发现,根据短期消费资料所得出的结论与根据长期消费资料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而根据已有的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又无法解释这种不一致。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矛盾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等人研究了长期消费统计资料,得出1869~1898年、1884~1913年和1904~1933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67、0.867和0.879。而且还发现了在长期内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是一样的,它们都相当稳定,并没有递减的趋势。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关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消费倾向的结论与库兹涅茨关于长期消费统计资料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而且,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也无法解释短期与长期消费行为的不一致性。
(2)相对收入假说是由杜森贝利在1949年最早提出来的。杜森贝利的分析基于以下两个相对收入假定:
①人们并不关心自己的绝对消费水平,相反,他们更加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因此,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应为:

只有个人的消费相对于平均消费上升时,效用才会增加。同样,一个人的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取决于他在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位置。对于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其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就较高。这是因为他要用较低的收入维持既定的平均消费标准。因此,在将人口按照收入进行分组后,收入水平越高的组,其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收入水平越低的组,其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这说明了在横截面分析中,有MPC<APC的结论。
②现期消费不仅受到现期绝对收入水平和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以前曾经达到的最高消费水平的影响。某一时期,从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上降下来要比减少收入中进行储蓄的比例困难得多。这就是“消费不可逆”的观点。这一思想意味着,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决定于现期收入和从前的高峰收入的相对水平。

其中,Y是现期实际可支配收入,Y是从前曾经达到的高峰收入。当现期收入相对于从前的高峰收入上升时,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上升;当现期收入相对于从前的高峰收入下降时,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根据消费和储蓄的关系:C/Y=1-(S/Y),就可以得出杜森贝利消费函数:

当收入沿着趋势增长时,从前的高峰收入将总是上一期的收入,因此,Y/ 就等于1加上实际收入增长率,二者之和是一个常数。因此,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一个常数,即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这就说明了在长期中,MPC=APC。
在短期中,实际收入围绕长期增长趋势上下波动,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随着收入的波动反向变动。

这就说明了,在短期,从前的高峰收入保持不变时,MPC<APC。
将杜森贝利对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消费函数理论中著名的“棘轮效应”。如下图所示,横轴代表收入,纵轴代表消费。当收入沿着趋势增长时,消费C和收入Y沿着长期消费函数变动,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平均消费倾向APC保持不变。假定现在是Y 0 、C 0 点,Y 0 是历史上的高峰收入,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消费和收入不是沿着长期消费函数减少,而是沿着短期消费函数回到历史上的高峰收入,即Y 0 、C 0 点。当经济继续增长时,消费和收入就重新沿着长期消费函数变动,假定收入将沿着另一条短期消费函数减少,当经济复苏时,再沿着这条短期消费函数回升。短期消费函数曲线就像棘轮一样,对消费的下降起着阻滞的作用。“棘轮效应”意味着,当收入离开长期增长趋势时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小于收入沿着长期增长趋势时的长期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