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2011年11月9日公布的10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9%,非食品价格上涨2.7%。至此,我国CPI已连续8个月高于5%,持续高位运行。试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
按照成因划分,通货膨胀通常划分为哪些类型?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按成因划分,通货膨胀分为如下几种: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这种通货膨胀是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即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两种。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3)混合型通货膨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分析,有人提出了混合通货膨胀理论。其分析的实质就是把上面有关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两个理论结合起来。
(4)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问答题
试根据上述分析,具体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超发严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的贬值,从而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在较大的外贸顺差及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背景下,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但是如此大规模注入流动资金的做法将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风险。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奇怪的现状:中国老百姓辛苦的劳动生产产品,然后低价出售给世界人民,其他国家的人民得到了廉价的商品,中国政府收到了外汇,人民得到了贬值的人民币。另外,由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大量流入趋势仍然有增无减,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还有,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和经济压力都很大,这就意味着央行为了保持币值稳定,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可能性也将继续存在。
(2)投资结构问题。中国不管从国家层面看还是从人民层面看,都不缺钱,但是,中国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能够使用这些钱,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主要的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当股票市场低迷是,更多的钱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会打乱国家调控的计划,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会强化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
(3)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2010年以来,蔬菜与猪肉价格连连上涨,虽然最近蔬菜批发价格有所下跌,甚至出现了有农民自杀的惨状,但由于仓储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而农产品是基础产品,农产品的价格高企也将带来下游产品成本与售价的提高。而且由于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上涨更容易强化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
(4)能源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进入2011年,煤荒、电荒接踵而至,煤价已经连连高升,各地工业用电也有小幅度的调涨,日本大地震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环境中对能源需求的恐慌,各种能源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助推CPI提高。
问答题
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分析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都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调控措施?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最初反应显然过于迟缓。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在一开始试图主要依靠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货膨胀。过去的一年里,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准备金率已达到中国历史最高水平(21.5%),也接近世界最高水平(巴西为20%,黎巴嫩为30%)。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发达国家已基本上不采用这一工具,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使用它。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货币乘数”:准备金率为10%时,100元的初始存款在理论上最多可以衍生出1000元的货币供应量,而准备金率提高到20%,只能衍生出500元的货币供应量。因此,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达到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是,如果货币的周转速度加快了(银行的存-贷周期缩短了),即使“货币乘数”降低了,货币供给总量未必减少。如果现金持有率下降,也会直接影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对降低“货币乘数”的效果。同时,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货币量不会起到控制作用。
(2)2010年10月之后,人民银行不得不开始提高利率。利率提高了四次之后,目前的利率水平仍然低于过去20年的平均水平,一年存款的实际利率仍然是负的。人民银行之所以倾向于大幅度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而对提高利率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可能有几种考虑。其中一种考虑认为,美国利率很低,如果中国提高利率,必然会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这样既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又会增加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事实上,中国对外收支的资本账户并没有完全放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不能自由兑换,资本进出中国远没有进出发达国家那样自由,并不符合“三难选择”理论中资本完全流通的假设前提。当然,境外热钱可以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出中国,但其交易成本和风险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