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范文]
申遗在左 护遗在右
近些年,“申遗”在中国大地蔚然成风,一些地方为了申请世界级、国家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乃至逐渐演变成一盘“孤注一掷”的“赌局”。而申遗成功之后,或上报文化建设政绩,或大搞旅游开发,无疑都背离了最初申遗时“加强保护”的承诺。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冯骥才曾痛心地表示,“审遗”的空缺是中国申遗面临的最大问题。申遗是保护的开始,不是开发、创造,更不是打造。然而,“张家界架设观光电梯事件”“曲阜孔庙水洗事件”“故宫星巴克事件”等无疑是在摧残着“遗产”的灵魂。申遗在左,护遗在右,我们唯有两项工作并行不悖,才能整治申遗乱象,走出重申报、轻保护的怪圈。
回归申遗应有的秩序。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申遗成功,的确是荣誉和自豪。但申遗也应实事求是,更应量力而行。假借“申遗”之名谋升官、发财之实极大地刺激着地方政府的神经,使“申遗”热呈愈演愈烈之势。申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非“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有甚者为“申遗”而背负巨额债务,给当地带来诸多民生问题,实属舍本逐末。因此,国家相关部委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当前的“申遗热”予以规范和引导,督促各地方政府转变思想,理顺申遗思路,减少申遗乱象的发生。同时,完善申报和退出机制,坚决打击和遏制“打着申遗幌子,大兴土木,借机涨价”现象。
加强后申遗时期的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传承,这其中既包括它的本身,也囊括了它所属的环境。而目前非遗保护的最大误区,就是将太多现代的元素植入文化遗产中,既破坏了文物,也割断了历史。一些地区为了深度挖掘遗产的经济价值,人为地变造甚至打造“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在文化遗存处大兴土木、大量扩建,不但失去了文物的原汁原味,也永久地失去了历史记忆。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需要专家的仔细考察和权威论证,用精良的理念和技术实施规划和保护。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进一步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发挥法律保护文化遗产的切实作用。
文化是一种珍贵的资源。申遗既能让游客瞻仰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能让文化资源“延年益寿”,从而更好地记载历史,传承精神。申遗在左,护遗在右,用我们的双手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使之传之后代,代代相传。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申遗在左,护遗在右,我们唯有两项工作并行不悖,才能整治申遗乱象,走出重申报、轻保护的怪圈。
分论点——回归申遗应有的秩序;加强后申遗时期的保护。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文章第一段直接点出我国当前申遗乱象,着重点明背离保护初衷的问题;第二段通过冯骥才的话语,同近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结合,分析问题,由此提出文章总论点:申遗、护遗工作要并行不悖;第三四段提出文章的两个对策型分论点:回归申遗应有的秩序;加强后申遗时期的保护,由此展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文章的最后一段分析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再次点明文章论点,对全文进行总结升华。
二、知识储备
中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精彩语句
1.近些年,“申遗”在中国大地蔚然成风,一些地方为了申请世界级、国家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乃至逐渐演变成一盘“孤注一掷”的“赌局”。
2.申遗既能让游客瞻仰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能让文化资源“延年益寿”,从而更好地记载历史,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