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一、电子文件的数字化信息形态
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二进制的编码,在此基础上产生其他多种编码方案。在计算机内部,电子文件的传输、存储都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文本、图象、图形、声音等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都是由二进制编码组成序列。为了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将二进制数字原编码序列进行压缩实现再次编码。电子文件从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载体,或者从一台计算机传递到另外一台计算机,实质上是在电子计算机内进行数字集成的传输处理。这种处理与纸质文件的复制或缩微品拷贝有很大区别。后者属于模拟信号,在复制传递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清晰度下降、信息丢失。而电子文件由于是数字化处理,所以几乎完全不存在上述问题。这种高保真的特点通常是好事,但是对于想区分原件和复制件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于确定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有一定的难度。
二、电子文件对设备及标准的依赖性
从远古的甲骨、竹简、泥版、石刻、羊皮纸,到后来的纸质记录,人类世代使用的都是人工可以直接识读的记录符号。人类可以在各种载体上直接写人或印刷各种信息,生成文件,并直接读出文件的内容。由于电子文件使用了人工不可识读的记录符号数字代码,人无法直接识读和理解经过复杂编码的”比特”,只有通过计算机进行解码还原,才能读取其内容。在这一还原过程中,电子计算机的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都直接影响还原结果。如电子文件对其他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如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电子文件的动作环境对标准化的要求很高,无论是信息加工、存储、传递、检索,还是软件的运行、载体的更换都受到标准的制约。制作生成要有代码标准,存储要有机读载体的格式标准,信息压缩要有算法标准,传输要有网络协议标准,查找要有检索语言标准等。
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自古以来所有的记录形式,无论是图书还是文件,其信息都被固定在某一载体上,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个”实体”,文献的使用、流传都是以这种形式实现的。对于正式文件来说,内容与最初形成时的标记同时被固定在这一实体上,使这打上了明显的原始性烙印。电子文件中的信息不再对原录入载体”从一而终”,不再具有物理的固定实体状态,也不再有固定的物理位置,而是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同时存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或扩展、缩小其存储空间。它可以改变硬盘上的存址,可以从硬盘拷入软盘、磁带或光盘。也可以登上网络流向其他地方。
四、电子文件的信息共享及不安全性
(一)共享性
对于一份纸质文件来说,通常只能在某时、某地让能够接触它的人阅读。而电子文件可以不受这方面的限制,因为电子文件的处理环境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做到网络的任何终端设备都可读取存储在网络某一个设备上的电子文件。件可以同时发送给若干网络终端,
就象发布文告一样。另一方面上,一个终端上的电子文由于电子文件这种不受载体限制的特性,对信息获得者来说,有一种共享的感觉。
(二)不安全性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通信服务层网络系统过于复杂,缺陷太多。一般说来,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安全性黑客对网络的攻击多从三个层次上入手:一是通信服务层,这个层次存在1000多个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服务安全漏洞;二是操作系统层,尽管不断升级,总是存在这样那样可被利用的漏洞;三是应用程序存在着大量安全缺陷,网络环境中的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也存在着许多漏洞。因此,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文件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