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述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这首《画竹诗》形象地描述了他画竹从“冗繁”到“清瘦”、从忠实描摹到表现竹子独特精神的艺术升华过程。后来他又说:“几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目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问答题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说明应如何理解“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_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郑板桥的题画诗,之所以能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面就诗的窠臼”,原因在于题画诗不是就画说丽(现象),而是引导观丽者看到隐藏在画中的深刻思想内容(本质),达到了“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的境界,真正做到了诗画映照。
问答题
结合辩证思维方法,分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并从中体验画意,是感性具体;“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是抽象的;“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是理性具体。郑板桥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笔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