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唐政治形势和军事布局的变化, 分析“安史之乱” 爆发的原因及后果。
(1) 原因:
①政治方面的原因是朝政腐败。 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不再过问政事, 委权于大臣。 韩休为相时,玄宗尚能听取谏言, 张九龄时便听不进谏言。 不久任用善于迎逢上意的李林甫为相, 堵塞了言路。 后来, 唐玄宗又纳杨玉环为贵妃, 沉溺于声色之中, 宠信奸臣李林甫、 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 朝政更加混乱。
②军事方面的原因是兵制的变更和混乱。 唐玄宗对外战事频繁, 引起了兵制变更和混乱。 军制由府兵制下的义务兵役制变成了募兵制。 天宝八年因均田制的崩溃停止征发府兵, 原来作为补充方式的募兵多了起来。 兵制变更有其必要性, 但其副作用没有得到控制, 表现为: a. 内地士兵因久不历战阵, 腐化无战斗力。 b. 戍边的卫士称长征健儿, 战斗力强, 却掌握在将军手中, 不听朝廷调遣。 c. 原来府兵制下精兵多集中在关中, 造成内重外轻的局势; 此时精兵集中在外地, 严重威胁朝廷安全。 原关中兵力占全国的 40%, 此时边镇兵力 49 万, 占全国总兵力的 88%, 为少数“节度使” 掌握。 节度使为睿宗时在边镇设立, 集军、 政权于一身。 开始节度使只领兵,后来则既有土地, 又有人民、 兵力和财力, 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 安史之乱的后果:
①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经过战乱, 广大人民处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中。 北方地区的社会生产破坏尤为严重, 尤其是安史部将藩镇割据的地区胡化色彩非常浓重, 唐朝的财赋来源和统治中心转向东南地区。
②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一蹶不振, 此后中央王朝实际上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 各自为政, 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③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 形成唐后期农民起义的高潮。
④安史之乱后, 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特别是丧失了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 西南南诏的威胁也日益增加。 唐王朝内忧外患, 朝不保夕, 更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