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

4.孔子云:何陋有?

5.渔人甚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未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

问答题

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第1小题,要求不少于150字。

【正确答案】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这句话说明作者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确定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②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是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③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学会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还要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在该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并解决了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2.疏通文意

(1)学生再次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口头翻译全文。

(2)检查上节课学习效果并引导解疑。

三、赏析课文

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论述陋室不陋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况。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可取的。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以理服人。当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

4.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5.作者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铭文的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虽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但语意却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有什么简陋的呢?”本文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6.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明确: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自己的“志”,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

7.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畅所欲言)

(如: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清高孤傲……)

四、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五、拓展延伸

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生活态度,请分别以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来作客观的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七、板书设计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