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称:“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济远、广乙二艘执行护航任务的战舰,并紧接着击沉了中国租用的商船“高升号",截获了炮舰“操江”号,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问题:
问答题
44.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教学内容的主题。
问答题
45.请为上述材料撰写一份教学提纲。
【正确答案】甲午中日战争
一、原因
1.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在扩张中寻求出路(根本原因)。
2.朝鲜: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3.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
二、过程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三、结果
1.《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解析】
问答题
46.如果讲授上述教学内容,你会用哪些方式呈现?
【正确答案】导入时讲述日本的“大陆政策”,可展示相关示意图或图片,加深学生对“大陆政策”的认识。在讲述黄海海战的时候,可以播放影片《甲午风云》中的重要片段,感受当时战争的激烈以及邓世昌等人的英雄气概。
在讲述《马关条约》的影响时,可请学生先进行讨论,再由各讨论小组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完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讲述三国干涉还辽的内容时,可出示相应对联,如“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表现当时民众的气愤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解析】
问答题
47.根据上述材料得出合理结论。
【正确答案】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蓄谋已久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