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 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 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 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 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 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 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 对劳动的需求, 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 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 从表面上看, 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 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 但事实是, 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进行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 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 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 也不是自然的, 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意味着,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 失业问题是制度性的,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症。 相对过剩人口包含三种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