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就曾对凯恩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同利率高低无关的观点提出质疑。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在深入研究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和资产组合理论等。 (1)平方根定律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运用存货理论深入分析了由交易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同利率的关系。 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待需要支用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越强,人们就会把现金的持有额压到最低限度。但若利率较低,利息收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宁愿持有全部的交易性现金。因此,在金融市场发达和生息资产容易变现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很大。 为了便于分析,鲍莫尔首先提出以下假定: ①人们收入的数量一定,间隔一定,支出的数量事先可知且速度均匀; ②人们将现金换成生息资产采用购买短期债券的形式,它们具有容易变现、流动性强的特点; ③每次变现(出售债券)与前一次的时间间隔及变现数量都相等。 他把持有货币的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成本,主要以出售债券获得货币时支付的手续费为代表,货币需求同交易成本反方向变动;另一类是机会成本,即持有货币时放弃的利息收益,货币需求与机会成本也成反方向变动。 若以Y代表交易支出总额,k代表每次变换的现金额,b代表每次变现的手续费,r代表市场利率,C代表成本总额,则C可表示为:C=

。 显然,任何有理性的经济单位都要将保持现金的成本总额减到最低限度。通过对上式求k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可以解出:k=

。 由于人们的平均手持现金余额是

,那么最适量的现金持有额为k=

,即现金余额(用M表示)为:M=

。 如果令a=

,则使总成本c最小的货币持有额,即交易性货币需求可写成: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