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九疑山图记
元 结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南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若度其高卑,比洞庭、南海之庭,直上可二三百里。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
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显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读者能认识到九疑山特有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