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师说, 好学生就应该乐于助人, 所以正在上初中的李磊就学着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李磊的道德发展处于( )阶段。
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 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提出了全面的阶段模型。
①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 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该时期的儿童们遵守规范, 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 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这时期又分为以下两 个阶段。 一是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该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 因而服从规范, 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 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二是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 得赏者为是, 受罚者为非, 没有主观的是 非标准, 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 对自己不利就不好。
②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 一直到青年、 成年。 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逐渐认识 到团体的行为规范, 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个体按照人们所称 “ 好孩子 ” 的要求去做。 以 得到别人的赞许。 二是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 “ 尽本分 ” 、 要尊重法律权威, 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
③后习俗水 平: 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 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 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这一时期也可分 为两个阶段。 一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尊重法制, 但相信它是人订的, 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 二是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有个人的人生哲学, 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 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当个体达到这个阶段, 他能超越某些规章制度, 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 而非具体的原则。 题干中的李磊按照老师所说 “ 好学生 ” 的要求去做, 属于寻求认可的人际协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