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西方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1) 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也称程序学派和制度学派。 20 世纪初至 30 年代是这一学派的鼎盛时期, 70 年代又有过古典学派的复兴。 古典学派的研究出发点和目标是“效率和经济”, 注重行政程序、 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 着重规划、组织、 人事、 指挥和控制这些管理功能。
古典学派有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①首先是被称为程序学派的创始人的法国人亨利· 法约尔。 他在 1916 年发表了《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 一书。
a. 他首先指出管理是企业的职能之一, 并继而指出管理的五大职能, 即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和控制。
b. 他提出了著名的管理的 14 项原则, 即分工、 权力、 责任、 纪律、 命令一致、 指挥统一、 公利先于私利、报酬、 集权、 等级制、 秩序、 公正、 主动精神、 集体精神, 他强调了集体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c. 法约尔提出了著名的“法约尔跳板”。 此外, 法约尔认为, 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的一些内在要素, 要注意对员工的培训。
②第二位代表人物是马克斯· 韦伯。 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官僚制的特征, 并分析了它在西欧工业社会中的作用。 官僚组织是一种以管理为目标的社会组织的特定形式。 他的官僚制理论是和他的权威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他认为, 权威的形式有三种: 一种是魅力权威; 二是传统权威; 三是合理合法的权威。 在韦伯看来, 以理性权威为特征的官僚组织表现了与工业社会相吻合的组织特征。
③第三位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 泰罗通过强调研究时间和动作以获得人与机器的最高效能, 开创了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 古立克和厄威克在《行政学散论》 中归纳了古典学派提出的基本原理。
(2) 行为学派
该学派经历了一个从“人际关系” 到人类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行政研究注重组织结构、 组织程序以及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 忽略了对于“团体人” 的研究。
①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 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导了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用“社会人” 概念取代了“经济人” 的概念, 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认为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②40 年代,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说”。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大类, 按先后次序分别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 只有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后, 人们才会去追求高一级的需要。
③20 世纪 60 年代, 麦格雷戈提出了 X 理论和 Y 理论, 这是两种分别建立在对人性不同假设基础上的理论。 X理论的人性假设是恶, 认为人生来好逸恶劳; Y 理论的人性假设是善, 认为只要给予鼓励和机会, 人们能负起责任, 大多数人有一定程度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因此, Y 理论主张实行参与管理, 以创造人们发挥其智慧和能力的机会。
④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一种有影响的有关人的激励的理论。 他把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该理论提倡用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激励人们。 此外,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豪斯的目标一途径理论等也都是有影响力的理论。
(3) 决策学派
①决策学派的开创者是西蒙。 在他看来, 管理就是决策。 他不同意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 因而主张以“满意” 来取代理性决策模式所追求的最佳。
②决策理论中另一个有影响的理论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的制定是以往政策的小小修正而已。 政策上大起大落的变化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④埃佐尼的综视(也称混合扫描) 模式是一种将理性模式与渐进模式结合起来的模式。 这一模式把决定区分为根本性决定和非根本性决定, 渐进方法适用于非根本性决定, 而在涉及根本性决定时, 理性决策模式则更适用。这两种方法一起使用时, 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4) 系统学派
①系统学派以切斯特· 巴纳德为代表。 他是第一个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的理论家。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它包含三个要素: 协作的意愿、 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他是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者, 也是均衡理论的提出者。 他认为组织通过向个人提供刺激, 以使个人做出回报, 从而使组织和个人之间维持一种均衡, 组织的管理在于维持这样一种均衡。
②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系统理论又引发出两大理论。
a. 生态理论, 里格斯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里格斯勾勒了三大行政模式, 即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也称融合型、 衍射型和棱柱型模式), 并从经济、 社会、 沟通网络、 符号系统和政治架构五个因素分析它们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b. 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理论, 管理都是因时、 因人、 因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在权变理论方面较有影响的有卡斯特的用权变观点对组织的分析, 以及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式。
(5) 新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
①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进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旗号的公共行政改革。 这一改革表明了它的市场、 企业式的管理趋向, 期望达到这样一些目标: 提高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 缩小政府规模, 减少政府开支, 提高服务质量。 一句话, 以企业精神改造公共部门。
②戴维· 奥斯本和特德· 盖布勒在《改革政府》 这本被称作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改革蓝图的著作中, 勾勒出了一种新的政府形象, 即起催化作用的政府, 掌舵而不是划桨; 社区拥有的政府, 授权而不是服务,服务由社区提供; 竞争性政府, 把竞争机制注入服务提供中去; 有使命感的政府, 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讲究效果的政府, 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受顾客驱使的政府, 满足顾客的需要, 而不是官僚政府的需要; 有事业心的政府, 有收益而不是浪费; 有预见的政府, 预防而不是治疗; 分权的政府, 从等级制到参与协作; 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 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③新公共管理表现了向市场和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回归, 这反映了传统的宪政主义与管理主义之间的摇摆再一次摆向管理主义。 宪政主义关注正义、 公正, 而管理主义则偏向于效率、 绩效, 这反映了公共部门管理中常出现的两种价值的冲突。
④随着改革运动的深入,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也日渐增多, 这些观点对政府引入企业的价值观念表示疑虑,并担心传统行政的优势如专业至上、 无偏私、 高度的道德标准、 较少的腐败会因市场取向的行政改革而受到削弱或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