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c=19.1N/mm2,ft=1.71N/mm2),板C35(fc=16.7N/mm2,ft=1.57N/mm2),其他层墙、板为C30(fc=14.3N/mm2)。钢筋均采用HRB335级(,fy=300N/mm2)。
单选题 楼板的最小厚度及穿过墙的楼板双层配筋中每层配筋的最小值
在第③轴底层落地剪力墙处,由不落地剪力墙传来按刚性楼板计算的框支层楼板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为3000kN(未经调整)。②~⑦轴处楼板无洞口,宽度15400mm。假定剪力沿③轴墙均布,穿过③轴墙的梁纵筋面积As1=10000mm2,穿墙楼板配筋宽度10800mm(不包括梁宽)。试问:③轴右侧楼板的最小厚度tf(mm)及穿过墙的楼板双层配筋中每层配筋的最小值为下列何项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要求?
提示:(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2)框支层楼板按构造配筋时满足楼板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平面内抗弯要求。
A.tf=180;12@200 B.tf=180;12@100
C.tf=200;12@200 D.tf=20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抗规》(GB 50011—2010)附录E.1.2条,Vf=2V0
[*]
[*]
tf≥1983(mm)
根据《抗规》第E.1.3条,
[*]
[*]
As≥17000(mm2)
因已经配筋10000mm2,还需17000-10000=7000(mm2)的钢筋,
穿墙楼板配筋宽度10800mm,则有[*]。
选项C,[*]
(1)8度、丙类、0.20g、场地类别Ⅱ类;(2)T1=1.6s;(3)不落地剪力墙传来按刚性楼板计算的框支层楼板组合的剪力设计值;(4)②~⑦轴处楼板无洞口;(5)穿过③轴墙的梁纵筋面积;(6)穿墙楼板配筋宽度10800mm(不包括梁宽);(7)提示。
[考点] (1)框支层楼板的最小厚度的计算;(2)框支层楼板的配筋计算;(3)框支层楼板剪力设计值调整及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单选题 截面竖向及水平向分布筋至少应按何项配置
假定第③轴底层墙肢A的抗震等级为一级,墙底截面见图墙厚度400mm,墙长hw=6400mm,hw0=6000mm,Aw/A=0.7,剪跨比λ=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Vw=4100kN,对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19000kN,已知竖向分布筋为构造配置。试问:该截面竖向及水平向分布筋至少应按下列何项配置,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抗震要求?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A.10@150(竖向);10@150(水平) B.12@150(竖向);12@150(水平)
C.12@150(竖向);14@150(水平) D.12@150(竖向);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第10.2.15条,
竖向分布钢筋As=1000×400×0.3%=1200(mm2),每侧[*]
剪力墙剪距比为λ=1.2<1.5,取λ=1.5,V=1.6Vw=1.6×4100=6560(kN)
根据《高规》式(7.2.11-2),
[*]
因N=19000kN>0.2fcbwhw=0.2×19.1×400×6400=9779.2×103(N)=9779.2(kN),取N=9779.2kN
[*]
得[*],Ash≥2.26×150=339(mm2);选项中的箍筋间距均为150mm,[*]16的钢筋Ash≥2.26×150=339(mm2)
(1)抗震等级为一级;(2)剪跨比λ=1.2;(3)竖向分布筋为构造配置。
[考点] (1)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墙体的抗震构造配筋;(2)N与0.2fcbwhw的关系;(3)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水平配筋计算。
单选题 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纵筋及箍筋 第四层某剪力墙边缘构件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为纵向钢筋配筋范围,纵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已知剪力墙轴压比大于0.3。试问:该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纵筋及箍筋为下列何选项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构造要求? 提示:(1)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2)箍筋体积配箍率计算时,扣除重叠部分箍筋。 A.1616;10@100 B.1614;,10@100 C.1616;8@100 D.161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表4.8.2,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抗震等级为一级。
根据《高规》第10.2.4条,底部加强部位为框支层加以上两层H1=6+2×3=12(m)和总高1/10者[*]的较大值,即H=H1=6+2×3=12(m),第四层为底部部位的上一层,应该设约束边缘构件,
最小纵筋面积As=1.2%×200×(800+300)=2640(mm2)
选用16[*]16,As=3218mm2符合要求。
根据《高规》图7.2.16,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长度。
剪力墙一级抗震,由《高规》表7.2.16,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λv=0.2
假设箍筋直径为10mm,《高规》式(7.2.16),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
[*]
[*]
As≥73.7(mm2),取[*]10。
(1)阴影部分为纵向钢筋配筋范围;(2)剪力墙轴压比大于0.3。
[考点] (1)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的确定;(2)加强部位以上的配筋要求。
单选题 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及配箍特征值最小值
假定该建筑物使用需要,转换层设置在三层,房屋总高度不变,一至三层层高为4m,上部21层层高均为3m,第四层某剪力墙的边缘构件仍如上题图所示。试问:该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ρv(%)及配箍特征值最小值λv取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构造要求?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 A.1.2;0.2
  • B.1.4;0.2
  • C.1.2;0.24
  • D.1.4;0.2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查《高规》(JGJ 3—2010)表4.8.2,剪力墙一级。根据《高规》第10.2.5条,第四层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故底部加强部位为特一级。
根据《高规》第4.9.2条第4款,纵筋最小构造配筋率为1.4%,配箍率比一级增大20%,配箍特征值最小值λv=0.2%×1.2=0.24%。
转换层设置在三层。
[考点] 特一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配筋要求。
单选题 剪力墙布置的说法
长矩形平面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高层结构,楼、屋盖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下列关于剪力墙布置的几种说法,其中何项不够准确?
  • A.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 B.楼、屋盖长宽比不大于3时,可不考虑楼盖平面内变形对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的影响
  • C.两方向的剪力墙宜集中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两尽端,增大整个结构的抗扭能力
  • D.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第8.1.5条,说法A正确;根据《抗规》(GB 50011—2010)表6.1.6,说法B正确;根据《高规》第8.1.8条第2款,说法C错误;根据《高规》第8.1.7条第7款,说法D正确。 (1)长矩形平面;(2)楼、屋盖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考点] (1)剪力墙的布置原则;(2)楼盖平面内变形对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的影响。
单选题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观点
以下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4种观点:
Ⅰ.扭转周期比大于0.9的结构(不含混合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Ⅱ.结构宜限制出现过多的内部、外部赘余度;
Ⅲ.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振型可存在较大差异,但结构周期宜相近;
Ⅳ.控制薄弱层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
试问:针对上述观点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 A.Ⅰ、Ⅱ正确,Ⅲ、Ⅳ错误
  • B.Ⅱ、Ⅲ正确,Ⅰ、Ⅳ错误
  • C.Ⅰ、Ⅱ错误,Ⅲ、Ⅳ正确
  • D.Ⅰ、Ⅳ正确,Ⅱ、Ⅲ错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第3.4.5条说明,周期比大于上限时应调整抗侧力结构布置,增大结构抗扭刚度,Ⅰ正确;根据《抗规》(GB 50011—2010)第3.5.2、第3.5.3条及条文说明,Ⅱ、Ⅲ错误,Ⅳ正确。
单选题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观点
以下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4种观点:
Ⅰ.分段搭设的悬挑脚手架,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5m;
Ⅱ.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Ⅲ.混合结构核心筒应先于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施工,高差宜控制在4~8层,并应满足施工工序的穿插要求;
Ⅳ.常温施工时,柱、墙体拆模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1.2N/mm2
试问:针对上述观点是否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相关要求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 A.Ⅰ、Ⅱ正确,Ⅲ、Ⅳ错误
  • B.Ⅰ、Ⅲ正确,Ⅱ、Ⅳ错误
  • C.Ⅱ、Ⅲ正确,Ⅰ、Ⅳ错误
  • D.Ⅲ、Ⅳ正确,Ⅰ、Ⅱ错误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第13.5.5条第2款,Ⅰ错,则可以排除选项A、B;根据《高规》第13.9.6条第1款,Ⅱ正确,排除选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