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11世纪至16世纪教权与俗权的关系。
中世纪西欧同时经历了封建化和基督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法兰克王国历 经几个世纪才最后完成的。其间,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展开了长期斗争,深刻影响 了中世纪西欧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
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西欧世俗王权衰落,这为教会权势的加强提供了难得的良 机。10世纪,克吕尼修道院发起教会改革,即“格里哥利改革”,主张教权高于王权。 1059年,教皇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规定教皇只能由掌管罗马近郊几个大教堂和教 廷各部的枢机主教选举产生,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1075年, 格里哥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随后发生的“卡诺莎 事件”显示了教皇对王权的强硬态度。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整顿和扩大教皇宫廷 的机构,并改进教皇使节制度。1199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 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因此大有增加。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 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教皇权势达到顶点。
14世纪,随着英法等国王权的逐渐加强,教皇的权力开始受到王权的压制。法 王腓力四世禁止法国教会和诸侯向教皇纳贡,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 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迁至靠近法国 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 “阿维农之囚”。教皇权力受到王权的强力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