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蒙的志愿失灵理论以及非政府组织缺陷的具体内容如下:
(1)志愿失灵理论
萨拉蒙提出了著名的志愿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认为志愿性组织也存在着“失灵”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主要有:
①公益的不足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是不稳定的,所以提供的服务也是不稳定的。
②公益的特殊性
有些组织可能发展为极端的、排他性极强的,只为特殊群体服务的组织。
③公益的父权性
指可能为少数人控制,变成图利的私人组织。
④公益的业余性
从事公益活动的常常是志愿服务者,可能热心有余而专业不足。
(2)非政府组织的缺陷
①慈善不足
a.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资源供应不足
所需要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就获取资源的方式而言,政府的特征是“强制”,营利组织的特征是“自愿”和“互利”,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是“自愿”和“公益”。
b.资源来源不足
非政府组织用来生产公共产品的资源有三个来源: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和收费。通常志愿捐款只占非政府组织开支的很少一部分,服务性收费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过高则很容易使公民反感,会受到公民的抵制,而且这不符合非政府组织的初衷,一般来说,非政府组织不会将其作为主要资源来源。
c.政府能力有限
政府补贴一直是非政府组织的主要来源,在其预算开支中占主要地位,并还处于上升趋势。但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重塑运动,政府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来过多地支持非政府组织。
②家长作风
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实际掌握经济资源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较大的发言权,他们所做的决定往往既不征求多数人的意见,也不必对公众负责和接受监控。
③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
a.非政府组织的志愿性
非政府组织强调的是志愿性,义工服务,工作常常由有爱心的志愿人士担任,这不可避免影响组织绩效和服务产品的质量。
b.专业人员匮乏
由于非政府组织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因此很难吸引专业人员加盟,这也影响非政府组织功效的发挥。
④非政府组织对象的局限性
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对象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如特定的种族、特定的宗教、特定区域的居民、特定的性别和年龄。由于不同非政府组织筹集资金、组织动员能力不同,不同群体受到的服务肯定会不同。以慈善活动为例,如果每个群体都要建立自己的慈善机构,很多机构提供的服务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或者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⑤作为制度环境的产物,非政府组织存在被环境同化的可能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组织的存在都是以反应迅速和高效管理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也不例外。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是两种成功的组织形式,它们的结构和运转方式也是非政府组织模仿和选择的,所以非政府组织的官僚化倾向和组织目标的转移也就在所难免,这些也是志愿失灵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