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
1989年3月20日下午3时许,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作题为《坚决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的政府工作报告,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听取并审议通过了这个报告,它标志着主导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走向并对以后长远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治理整顿政策的全面正式出台。那么,这个重大决策是怎样作出的呢?
一项政策的制定总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表达和综合之上的。1988年夏季的“抢购风”,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输入,使决策中枢不得不进行政策调整。1988年8月30日,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做好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若干规定,提出1989年社会商品零售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1988年的奋斗目标。这项决定及时有效地平抑r公众抢购货物的恐慌心态。
1988年9月15—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检讨了工作中的失误。会议讨论了“明后两年重点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问题,提出了“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深化改革”的战略。
1988年9月26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报告的第一项内容就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是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报告中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坚决抑制通货膨胀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机立断,下最大决心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1988年从秋到冬,一系列条例、法规、办法、决定、通知从国务院下达到全国各地、各部门,一项项治理整顿措施、对策相继出台。
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已经作出有关治理整顿的基本决策,并着手贯彻落实的情况下,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于1989年3月召开。按照惯例,国务院应当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认可。为此,1988年12月初,李鹏把参加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人召集在一起,谈了自己的设想和思路。由此起草小组形成第一稿、第二稿,经李鹏亲自修改,提意见,形成第三稿。
1989年2月15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25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对报告进行审议、讨论。由此形成第四稿,即征求意见稿。
1989年3月3日,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布罱讨论和修改报告的征求意见稿,要求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在一周内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国务院还将报告草稿发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征求意见。一周之后,从全国各地、各方面征集的数千条意见汇集到巾南海国务院,于是对第四稿进行修改。
3月7—10日,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和部分民族宗教界人士、无党派人士及党外知识分子共120人座谈,听取对报告的修改意见。
3月12—14日,报告稿提交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征求意见。3月15日,李鹏总理对这份长达2.5万字的报告作最后一遍修改,连夜交付印刷厂排印,并于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之前发到代表手中。接下来便是全国人大开会审议和通过这份报告,由此完成了制定这项治理整顿政策的全过程。
请回答:

问答题 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制定可分为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三个环节。请结合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说明j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主要作用。
【正确答案】政策议程的建立——抑制以“抢购风”为标志的通货膨胀;政策规划——中央的几次重要会议,构建了该政策的框架;政策合法化——会议论证(各方人士、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等),最后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于众。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行政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结合案例比较公共政策制定与一般行政决策的异同。
【正确答案】行政决策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共同特点:一是两者都是政府行为;二是政策执行的对象都是群众;三是二者的制定过程都含有集体决策的成分。
公共政策的特殊性: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比较复杂;政策出台比较正式;政策对象更为广泛。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