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0.(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综合)简述孔丘的教学思想。
【正确答案】 孔于的教学思想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无论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将受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具有历史性的进步。
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广收弟子。“自行束脩而上,吾未尝无悔焉”最能表现出孔子的收徒思想,即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奉送十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便可以成为弟子。
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奴隶贵族的教育垄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将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一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由子夏所说,也代表了孔子的观点。
“学而优则仕”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3)教学内容。
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以文献、品性、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其中品性、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文”,主要指西周传统的《诗》《书》《丰乞》《乐》等典籍。孔子私学主要是以西周的“六艺”作为基本教育内容,尤其是《诗》《礼》《乐》的学习尤为孔子所重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的教育内容的三个特点:
1)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居于次要地位。
2)偏重社会人事,其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
3)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但有前提条件,须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即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孔于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其中,孔子提出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有:一是“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指示,返约是在对具体事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二是“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孔子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他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