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后,民众心态从关注泄漏转变为对核辐射的担忧。特别是由于缺乏预防核辐射的科学知识,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如核辐射污染海水会导致未来食盐供应紧张、吃碘盐能防辐射等开始在网络上疯传。
3月14日,资本市场中的部分游资乘势进行炒作,它们先是大规模吸纳部分盐业股票,接着在尾盘进行拉升,使得其最终在当日大盘整体下跌中逆势涨停收盘。随后又在宁波、绍兴等地将当地食盐抢购一空,制造了局部恐慌,使得“抢盐”风潮愈演愈烈。
这一波抢盐风潮从2011年3月15日晚间开始,以浙江为源头,经网络放大,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两种交错传递,迅速涉及全国。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乃至偏远山村,食盐都成了紧俏商品,有些商店开始惜售食盐,有些商店则借机抬高食盐售价,部分地区的盐价甚至疯涨十倍以上,全国市场的盐几乎被抢购一空。某些盐业类股票再逆势涨停,其他涉盐股票也竞相大涨。
抢盐风潮出现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迅速通过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安定民心。商务部要求中国盐业总公司运用库存向市场紧急投资各种盐产品;科技部约请有关专家针对各种传言释疑解惑……
3月18日,全国各地纷纷出现“退盐”现象,抢盐风潮逐渐平息。涉盐股票的股价也在此后的三个月交易日中持续下跌。
多选题 食盐价格不贵,买多了问题不大,买不到问题却不小。这意味着食盐属于______。
  • A.耐用消费品
  • B.必需消费品
  • C.稀缺消费品
  • D.低档消费品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必需消费品是指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故选B。
多选题 抢盐风潮中涉嫌违法必究的行为有______。
  • A.个人通过各种通讯手段提醒亲朋好友“抢盐”
  • B.部分商家惜售食盐
  • C.游资制造局部恐慌并操纵盐股票的股价
  • D.部分商家和店铺借机抬高食盐售价
【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解析] A项属于正常的个人行为,不入选。出现抢盐风潮,也即出现了一个短暂时间的需求过剩、供给不足的情况,部分商家惜售食盐,造成市场食盐短缺,以便哄抬物价,谋取暴利,涉嫌违法。B项当选。C项是明显的违法行为。D项中商家是借机哄抬物价,属于乘人之危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对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失,其行为应当作出违法性评价。故选BCD。
多选题 抢盐风潮出现后,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化解的法律依据有______。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政府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参照标准。故选C。
多选题 “吃碘盐能防辐射”等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在于______。
  • A.权威信息的发布比较模糊和缺乏预见
  • B.科技知识在民间的普及程度不高
  • C.当代通信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 D.老百姓的担忧与恐慌情绪不断升级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解析] “吃碘盐能防辐射”等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在于科技知识在民间的普及程度不高,民众缺乏安全感,担忧与恐慌情绪不断升级,以及权威信息发布比较模糊和缺乏预见。尤其是在通信手段多样化发展的当代,流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过去无法比拟的。故选ABCD。
多选题 抢盐风潮发生和平息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__。
  • A.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的情绪感染力往往胜过理性分析
  • B.政府部门必须和相关企业协同一致处理社会经济的失衡
  • C.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具有公信力
  • D.金融资本总是利用社会热点制造恐慌并从中获利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解析] 案例中不涉及金融资本运作,排除D项。故选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