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公报》的四不方针看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传统以及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新记《大公报》出于其秉承“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言论”的宗旨,坚持“不党、不卖、 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是“文人论政”的典型。方汉奇先生 认为:“文人论政自古有之,所谓文人论政,是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 的走向,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当中,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优良传 统。”也就是说,“文人论政”就是文人以办报写文章的形式抒发对时事的看法,这里的时事即关 乎国计民生的事。
(1)《大公报》的“文人论政”思想
① 浓烈的爱国情怀,倾诉民之疾苦,关注国家的利益。《大公报》的爱国情怀贯穿于办报始 终。抗日战争时期,因上海版不接受日本方面的报刊检查而停刊。此外还有1939年《大公报》 发表了一篇《报人宣誓》的社论,更是有两点可以说明其浓厚的爱国精神。一是“国家至上,民族 至上”的办报宗旨,二是做“国家的忠卒”的言论责任。
② 独立的报刊品格,坚持无党派立场。就事而论,依据事实说话,基本独立地发表言论,在 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倾向哪个党派,这是“文人论政”能够建立起来的坚实的基础。
③ 带有强烈的批评色彩,鲜明的舆论倾向。因为“文人论政”本身强调文章报国,文笔爱国。 所以这就决定了文章和评论必须有鲜明的舆论倾向和犀利的批评色彩。
(2)现实意义
虽然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政治时局下形成的特殊的对策,但仍 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针对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种种现象具有一定 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
①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当从广大受众的切身利益和真正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受众本位” 的新闻价值观去完成日常的新闻实践活动,做到“不私”;
② 新闻媒体应当保持自身的经济独立地位,不能过分依赖于广告,应当时刻保持新闻采编 的相对独立性、公正性,做到“不卖”;
③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不确定的信息或言论应当经过深入详细地采访调查,完全核实之 后才让其置之于广大受众的视野之下,独立、客观、公正的发表言论,做到“不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