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 ” 的哲学内涵, 以及 “ 和而不同 ” 、 “ 同而不和 ” 的含义。
( 1 ) “ 和 ” 的哲学内涵
儒家倡导 “ 和 ” 的道德准则, “ 和 ” 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论语 · 学而》 中指出 “ 礼之用, 和为贵 ” , 意思是, 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 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 都能够调解适当, 使彼此都能融洽。 孔子认为, 过去的明君圣王, 在调整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 就在于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 作到和谐。
( 2 ) “ 和而不同 ” 、 “ 同而不和 ” 的含义
“ 和而不同 ” 意思就是内心能与人和睦相处, 但不盲目苟同。 “ 同而不和 ” 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 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二者出自《论语 · 子路》 : “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 同, 即苟同。 这句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 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 从来不愿人云亦云, 盲目附和; 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 而不讲求原则, 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由此可见,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坦荡荡, 即使意见不一, 却是心胸宽广, 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小人则表面随声附和, 私下却在互相诋毁。 “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 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 小人表面上的 “ 同 ” 并不能代表 “ 和 ” , “ 和 ” 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 更本质的一种美德, 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 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