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比“钱学森之问”更为具体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不过,对知识的界定需要更多思考。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________”。他还说过,“________”,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这些知识以外的因素通常不受重视。知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比较简单,通常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多而增多,但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则更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难怪爱因斯坦感叹过,“________”。如果这些分析是对的,那么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见到成效。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自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然而,科学和社会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将下列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①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
②好奇心能够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已知的一切,而想象力将包括整个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一切
这是一道语句填空题,需要将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段,此题可从第二处入手,横线后提到以知识为中心的 教育中,这些知识以外的因素通常不受重视。这句话中出现指代词“这些因素”,故横线所填的应体现出“这 些因素”,观察选项,只需对比②、③两句即可,②提到“好奇心”只指一种因素,无法与“这些因素”对应, ③句中“想象力将包括整个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一切”与“这些因素”对应得当,排除 A 和 D 项。第三空,根据横线前文可知,爱因斯坦是对前文“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最强,随着受教育的增多, 好奇心和想象力会递减,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的感叹,根据话题一致性,后文应该体现“好 奇心”与“教育”的关系,对比①、②这两句话,①句仅介绍“我”有好奇心,并未涉及到教育,②提到“好 奇心在正规教育中存活下来”,既能体现好新奇与教育的关系又能与前文构成对应,所以,②句填入文段合适。 排除 C 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下列各项均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哪项 最有助于解决作者对“钱学森之问”第一个回答所呈现的问题?
针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呈现的问题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 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且根据“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可知,要解决问题需要 让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C 项“设置综合课程”、“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都能够体现出, 学生可以有多种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解决文段所提到的问题,当选。 A 项,“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正确价值观”都没有涉及到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的学 习,因此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排除; B 项,首先“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体现出的是知识与外界的联系,并没有体现 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其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文意无关,无中生有,排除。 D 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涉及到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因此无助于解决文段的问题, 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关于学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下列与作者观点相符的是
A 项,根据文段“知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比较简单,通常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多而增多,但好奇心和想 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则更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可知,二者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表述正确,当选; B 项,文段并未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进行对比,排除; C 项,根据文段“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可知,选项表述与文意相悖,排除; D 项,文段分别介绍创造性思维由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个因素共同决定,选项“首要目标” 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根据本文,短期功利主义者追求的是
①职位晋升
②追求真理
③获得奖金
④填补技术空白
⑤创世界一流
根据文段“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可知,①职位晋升、③获得奖金均属于短期内奖励带来的结果,是短期功利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D 项当选。 根据文段“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见到成效”可知④⑤均属于长期功利主义 者追求的目标;根据“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自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 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可知,②属于对内在价值的非 功利主义者追求的目标,排除 A、B、C 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 D。
根据作者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作者所赞成的价值取向?
定位文段,“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位于第四段。第四段首先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 取向有关,并阐述了创新的动机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即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内在价值的非功利 主义,还说明了每一种取向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很少。紧接着通过转折标志词“然 而”指出第三类动机的重要性。结尾通过结论引导词“所以”重点强调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即是 不能在价值取向上太急于求成,不能太功利,表明作者赞成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这一价值取向。B 项“不追 求功利的自我实现”即是作者所赞成的价值取向,当选。 A 项,“清静寡欲、随遇而安”侧重强调宁静无为,减低欲望。作者赞成的价值取向是要多追求内在价值, 而非“减低欲望”,故选项与文意不符,排除; C 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是指天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侧重强调“功利”这一价值取向,而文 段已表明不能太功利,选项与文意相悖,排除; D 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意为宁愿我对不起所有人,也不能让所有人对不起我,选项 与文意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