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公元16_17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了下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的补充。相对比而言,夸美纽斯关于编班集体讲授的思想比较明确,而关于“过程”的观念,虽然也提到“安排”等词句,但还不具体和明确,他没有明确设计怎样安排的问题。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③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
②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③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④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地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
速度;
⑤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比较适合
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地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
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进行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
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③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结果;
④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⑤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
⑥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
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面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一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