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丸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令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渣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试题解析】从语法角度看,A、B、C三个选项都是动词搭配名词或者代词,D项是个副词搭配动词,从语法角度看都是正确的,因而要从语意角度进行判断。从语意角度看,A项的捆绑显然与现代汉语类似,回文定位会发现“绳吏之法尤峻”并不是将官吏捆绑,朝廷不可能立法捆绑官员,而应该是规范、约束的意思,答案选A。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3分)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试题解析】组合选择题要把握两个限定条件(主语和内容)和一个范围条件(段落位置)。本题中,两个限定条件是主语和内容,即题目中的“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主语“张祖”和内容“尽职尽责”。 “尽职尽责”的内容从文章的第三段,也就是张祖开始担任官职之后才出现的一个品质特色;范围条件很容易判断,位于一、二两段的选项都不涉及“尽职尽责”。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试题解析】文言文的文意理解题是考查考生的细心程度,因为在人物传记中的文意理解题考查的都是翻译细节出错,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按照选项A、B、C、D的顺序回文定位时,做到以逗号为断句进行逐字翻译对照。比较容易出错的是人物名称(张冠李戴)、人物态度(态度相反)、“将”“欲”等词语的翻译(还未做的事情,选项中翻译为已做)等。A.第一个逗号前的“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翻译错误,对应的原文是“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也就是有人邀请张祖斩除大拇指来免除兵役,张祖犹豫不决,就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劝他:“法律是可以逃避,斩掉的手指却再也长不出来了,为什么要斩去它呢?”于是避开了这件事情没有做,张祖并没有真的斩去手指,由此可见,该项错误。
问答题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3分)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3分)
【正确答案】(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答案解析】试题解析】(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1)“辈”“辱”各1分,判断句式1分;(2) “添”“ 诏”各1分,判断句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