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9.(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简述孔子德育观及对当代德育的意义。/(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简述孔子德育的思想内容。
【正确答案】 (1)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道德教育内容。
孔子认为,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因此,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是人必须接受的外在社会行为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是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即“仁者,爱人也”。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为精神指导,也就是说“礼”与“仁”的关系就是形势与内容的关系,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仁的实行最重要的两项是“孝”与“忠”。
从“仁”出发,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启发人们自在的道德自觉,主要有两条路线:“己欲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这是一条外砾的道德修养路线
2)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立志:孔子认为,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因为外来种种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为了实现志向,不能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
克己: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离度尊直,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力行: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提倡“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孔子认为做得过分或不及的情况都不好,最好是侧时辱恰到好处。正如子曰:“过扰不及。”
内省:内省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
改过: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不可能的。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犯错误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对干自己的修养提高是有益的。
(2)孔子德育观对当代德育的意义。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其德育思想中的许多方面仍然熠熠夺目,光彩照人。值得我们去汲取,去借鉴。正如前面所说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立志有恒”“改过迁善”,以及“诚、信、勤”等都能为我们现在所服务,有利于促进人们内心的和善、友爱,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信任,理解与宽容,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其对于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道德体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其德育思想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教育、和谐校园的贯彻。另一方面,可以同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统治阶级可以从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当中获取到德治之重要性,从而真正做到以德治国,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可以增强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如“文化软实力”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有关德育缺失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应当深刻反省,关于德育为首的论断,已有千年之久,然视今日之学堂,不得不令人涕泪交加,惆怅不已。在学校教育当中,若是真正能做到德育为首,那孔子的德育思想当首推之,加强学生的身心道德修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地贯彻到当前新课标的改革过程中来,从而真正落实德育为首。若是如此,则又何惧诸如学生的不良事件呢?
总之,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是史无前例的。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各种思想,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成分,并发扬开来,为我所用,使其在时代的淘洗中,让其精华之思想始终闪烁其光芒!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