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需要: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学校应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得到健康发展。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实施有效奖惩,是对行为习惯进行外部监督的基本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好的性格特征,矫正不良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及时给予赞扬、奖励等正面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榜样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榜样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很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培养时,不可忽视运用榜样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树立历史上的伟人、现实中的模范和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等作为榜样,让学生学习,以对这些榜样的优秀性格进行模仿与认同。以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为榜样,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因为是同龄伙伴关系,年龄相近,有共同语言,而且天天在一起,耳濡目染,所产生的影响更大。教师本身对学生也具有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领导者、纪律的执行和监督者,理所当然地被要求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作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良好的集体和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内,组织领导和集体舆论的形成,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作用很大。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和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成分,世上绝对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培养学生性格时要注意到学生性格在素质基础上客观存在的差异,以及在形成原因上的客观差异,不能不顾及这些差异的存在,强求千人同“性”;相反,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允许对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性格培养目标。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越来越重要,尤其到了青年期,它起着主导作用。通过自我意识,个体塑造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只有既不自视过高,也不自我贬低,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和集体的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并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在教育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