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公共行政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到公共行政之中,公共行政逐渐淡化阶级统治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行政的这种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张行政权力,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增加、政府规模的不断膨胀,“大政府时期”“福利国家”的时代到来了。这种体制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严重增长和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和质疑官僚制行政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在社会资源配置的问题上,西方学者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和政府的失效,提出了“治理”的新概念。他们希望通过治理弥补政府和市场在调控、协调与管理社会事务过程中的不足,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请结合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阐述治理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并对治理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评述。

【正确答案】

治理理论是指研究如何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与公民共治的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特别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其目的是研究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三个理论: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1)治理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

①传统的市场与政府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走向全球治理。

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行政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到公共管理中。意味着公共管理单一主体政府难以应对日益繁多的公共事务,需要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甚至公民个体力量共同参与公共管理过程。

③公共管理内容与范围的扩大,行政权力进一步扩张,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增加、政府规模的不断膨胀,带来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严重增长和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等问题。

(2)评述治理理论的具体内容

①重视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理论强调(处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第三领域及其相应的第三部门管理社会的必要性。除政府外,社会上还有属于第三部门或志愿性的机构,它们分别致力于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在负责维持秩序、参加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与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承担传统上属于政府的责任和职能。

②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治理理论认为,在新的社会治理结构中,政府充当元治理的角色,承担指导责任和确立行为准则的责任,但不具有最高绝对权威。具体说来,政府的责任是:

a.承担设计机构制度,提出远景设想,不仅促进各个领域的自组织,而且还能使各式各样自组织安排的不同目标、空间和时间尺度以及后果等相对协调;

b.在制度上提供各种机制,促使有关各方集体学会不同地点和行动领域之间的功能联系和物质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c.促进建立共同的远景,从而鼓励新的制度安排和新的活动,以便补充和充实现有治理模式之不足。

③倡导网络管理体系。网络管理体系即治理的社会。共识、共治、共享是网络管理体系的明显的特征,市场原则、公共利益、社会认同之上的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结合等广泛的合作,是网络管理体系运作的基本路径。新的管理体系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上下互动的、相互依存,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