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差别定价会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无
【正确答案】

差别定价,又称价格歧视,是指同一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或者对销售给不同购买这同一产品在成本不同时索取相同的价格,它往往是垄断厂商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为。垄断厂商实行差别定价,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②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根据不同的价格差别程度差别定价可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下面分别考察三种差别定价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1)一级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图3中,如果垄断厂商不实行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根据MR=MC原则所确定的均衡价格为Pm,均衡数量为Qm。如果垄断厂商实行一级价格歧视,且假定产量和价格的变化是连续的,在产量小于Qm的范围内,消费者为每一单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由d曲线得到)均大于Pm,所以,厂商增加产量就可以增加利润。在产量达到Qm以后,消费者为每一单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由d曲线得到)仍均大于MC,所以,厂商增加产量还可以增加利润。因此,厂商始终有动力增加产量,一直到将产量增加到Qc水平为止。这时,厂商总收益相当于OAEQc的面积,显然,厂商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厂商也获得了比按同一价格Pc销售全部产量Qc时更大的利润。另外,消费者剩余(相当图中的三角形PcAE的面积)全部被垄断厂商所占有,转化为厂商收益(或利润)的增加量。

(2)二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不如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者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而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在图4中,垄断者规定了三个不同的价格水平。在第一个消费段上,垄断者规定的价格最高,为P1;当消费者数量增加到第二个消费段时,价格下降为P2;当消费数量再增加到第三个消费段时,价格便下降为更低的P3。如果不存在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的总收益相当于矩形OP3DQ3的面积,消费者剩余相当于三角形AP3D的面积。如果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利润的增加量)相当于矩形P3P1BE加矩形EGCF的面积,这一面积恰好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而消费者剩余仅相当于三角形AP1B、三角形BGC和三角形CFD的面积之和。
由此可见,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此外,垄断者会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产量。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