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题目:《石壕吏》
2.内容: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分析语句,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

(3)要有适当的板书。

4.答辩(1)诗歌还有什么其他的鉴赏方式?(2)请简单介绍杜甫。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石壕吏》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语句,理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语句,理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爱国诗人杜甫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记下了真实的一幕。《石壕吏》便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读不准的生字,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明确:有吏夜捉人。(板书:捉)
(2)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在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己变,因而是捉兵。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3)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4)故事的结局如何?从哪些诗句可以了解?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可以知道老妇被抓走了。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诗人为什么要交代投宿石壕村的时间“暮”?
   明确:战乱中,作者一直到傍晚才匆匆忙忙找到宿处,暗示社会混乱。
(2)吏与老妇当时总的情况哪两句作者作了交代?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诗人隔门听老妇悲苦的诉说,作者用了整整一段未表诉。第三段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这中间有吏的活动吗?请想象中间出现的情况。
   明确: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叫藏问于答。凶狠的吏肯定不会相信老妇的话,一定会盘问搜查的,老妇则会苦苦哀求。
   (四)迁移拓展
   老妇自请赴役是否自愿?作为国家子民老翁逾墙逃走的行为是否逃避责任?
   老妇是被逼无奈,是因为想给吃奶的小孙子留下母亲。老翁的逃走决不是逃避责任也是残酷的兵役所逼,况且这家人已经为战争贡献了所有儿子。
   (五)作业小结
   续写文章,2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石壕吏
县吏(呼)    老妇(啼)
蛮横    凄苦

凶狠    悲伤

【答辩题目解析】(1)诗歌还有什么其他的鉴赏方式?“移情”是诗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只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逃离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2)请简单介绍杜甫。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利。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土家庭。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翳老”。杜甫的10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称“襄阳杜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
   ②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一一《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他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③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了,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其主要诗作有《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
   ④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
   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其主要诗歌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夜喜雨》《蜀相》《茅屋力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丹青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