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了先验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正是在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孟轲阐述了对教育作用与目的的看法。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是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发源于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后天接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所以需要进行教育,否则人就要变为禽兽。所以,孟轲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2)孟子性善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①重视德育的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先决条件,即每个人都有实现完满人格的可能性。孟子强调“人皆有之”的善性,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种子,人要把这粒种子保护好,让它发扬光大,必须要依赖后天的教化。人必须进行不断的道德修为来保持和发挥自己的善性,才能最终形成完美的人格。孟子“性善论”本身指明的教育方向就是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当今教育最缺乏的莫过于道德的培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有高扬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孟子蕴涵道德责任意识,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孟子“性善论”直接涉及学生的主动性,孟子主张人性善,强调“四端之心”根置于人心之中。孟子以先天先验的内心善念来激发唤起人们潜意识中善的本性,极力促使人们通过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达到改造自我的目的。在孟子看来,没有人的主体性的觉悟,再好的外在条件都不能是成功的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受教育者看成能动的、独立的主休;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学生一旦有了主体自觉性,他们就会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这样他们才能对自身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自省、自控、自觉,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③教育要注重公平
孟子的“性善论”涉及教育公平的原则。即每个人都有实现完满人格的可能性。既然,每个人都有这种可能性,那么每个人就都应该接受合理的教育。对于施教者而言,就应该为其提供合理的教育方法。当今社会,在教育中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是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教育公平不仅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而且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个模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式,实行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