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某种未知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刺激和活化肺泡巨噬细胞。这一免疫反应在肺局部,如果肺泡壁B淋巴细胞也产生抗体,则肺泡壁的某些成分可能会被错误地识别为异物。因此有人认为IPF可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IPF患者T细胞的变化及其作用不明确,仅B细胞参与不足以证明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2)活化的肺泡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除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和某些细胞因子直接损伤肺细胞、细胞外基质、基底膜等结构外,尚有与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的介质包括纤维连接蛋白、肺泡巨噬细胞原性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它们能吸附成纤维细胞,并刺激其增殖,以及介导胶原基质收缩。
(3)在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的IL-8、TNF等介导下中性粒细胞向着肺泡趋化、聚集和活化,形成以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20%)为特征的肺泡炎,而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又释放一系列介质,引起或加重肺损伤与纤维化。
(4)成纤维细胞增生和产生胶原是本病的重要环节和结局。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存在精确的调控,如前列腺素E2、成纤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均属于负调节因子。另在IPF发现一种编码PDGF的C-sis基因,与转移性病毒癌基因V-sis非常相似。因此IPF的发生是否代表了成纤维细胞的负调节失效、抑或成纤维细胞的“肿瘤性”增生,是十分有兴趣的问题。虽然有人发现IPF患者肺间质胶原的合成速度或总量并无增加,但Ⅰ型胶原增加、Ⅰ型胶原对Ⅱ型胶原的比率升高。因为Ⅰ型胶原是一种高张力强度、低顺应性、呈平行排列的交叉带状纤维,它的增加足以解释IPF的形态和生理学改变,而不论胶原总量增加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