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背景材料,以“社会心态”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见解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定资料
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蓝皮书指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2~3成信任陌生人。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作答要求
[参考例文]
以政府管理为主导 培育理性心态
社会心态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健康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显,人们逐渐走向了理性心态的反面,被剥夺感、绝望感和信仰真空感“盛行于世”,而要扭转这一局面,培育理性心态,其关键在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培育理性心态,要以政府保障公平为前提,消除被剥夺感。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民众却并没有感到生活质量随之提高到相应水平。“工资没有跑过CPI”,这句话在前不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争论。“经济发展了,但收入却相对降低了”是大多数人的现实体验。而这难免会让人在感慨之余,心生被剥夺之感。故而,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分配方式,让国民为国家发展而欢呼的同时也衷心地为自己欢呼。
培育理性心态,要以政府保障民生为基础,消除绝望感。平和的心态来自平等的机会与健全的社会保障。回首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举世瞩目。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严重,社会不公现象时有显现。一边是民众看病难,一边却是全国各大医院掀起高干病房的建设热潮。面对如此现实,普通国民心中难免会产生对社会的绝望之感。因此,政府必须不断加强民生建设,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转化为全民的福祉。
培育理性心态,要以政府重建信仰为后盾,消除信仰真空感。信仰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如果这个精神支柱坍塌了,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维系,民心就会出现松散和混乱。近年来,“集体主义”的信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拜金主义”取而代之,钱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前程”。在这种“以钱为尚”的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交流无从谈起,而空虚、冷漠与麻木则“大行其道”。因此,政府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让精神建设与之同步,重建信仰,消除信仰真空。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从政之德。
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培育理性心态,不能只是一个口号,更要化为一种政府的实际行动,以保障公平为前提,以保障民生为基础,以重建信仰为后盾,如此这般,方能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融洽的社会环境,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