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现浇钢筋混凝土大底盘双塔结构,地上37层,119.5m,地下2 层,如图所示。大底盘5 层均为商 场 (乙类建筑),高度23.5m,塔楼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设在5 层顶板处,塔楼之间长度36m (4跨) 的框架结构。6 至 37层为住宅(丙类建筑),层高3.0m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 (0.05g), III类建筑 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分析表明地下一层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针对上述结构,剪力墙抗震等级有下列四组,如表24A〜24D所示,试问,下列哪项符合《高规》的规定?
表 24A 剪力墙抗震等级A
抗震等级 | 抗震构造措施 | |
地下二层 | 二级 | 二级 |
1〜5 层 | 一级 | 特一级 |
7 层 | 二级 | 一级 |
20层 | 三级 | 三级 |
表24B 剪力墙抗震等级B
抗震等级 | 抗震构造措施 | |
地下二层 | —— | 二级 |
1〜5 层 | 一级 | 特一级 |
7 层 | 二级 | 一级 |
20层 | 三级 | 三级 |
表24C 剪力墙抗震等级C
抗震等级 | 抗震构造措施 | |
地下二层 | —— | 二级 |
1〜5 层 | 一级 | 一级 |
7 层 | 二级 | 一级 |
20层 | 三级 | 三级 |
表 24D 剪力墙抗震等级D
抗震等级 | 抗震构造措施 | |
地下二层 | —— | 二级 |
1〜5 层 | 一级 | 特一级 |
7 层 | 三级 | 三级 |
20层 | 三级 | 三级 |
针对上述结构,其 1〜5 层、框支框架抗震等级有下列4 组,如表25A—25D所示,试问,哪一组符合《高规》 的规定?
表25A 框架、框支框架等级A
抗震措施 | 抗震构造措施 | |
框架 | 一级 | 一级 |
框支框架梁 | 一级 | 特一级 |
框支框架柱 | 一级 | 特一级 |
表25B 框架、框支框架等级B
抗震措施 | 抗震构造措施 | |
框架 | 二级 | 二级 |
框支框架梁 | 一级 | 一级 |
框支框架柱 | 特一级 | 特一级 |
表25C 框架、框支框架等级C
抗震措施 | 抗震构造措施 | |
框架 | 二级 | 二级 |
框支框架梁 | 一级 | 特一级 |
框支框架柱 | 一级 | 特一级 |
表25D 框架、框支框架等级D
抗震措施 | 抗震构造措施 | |
框架 | 二级 | 二级 |
框支框架梁 | 一级 | 一级 |
框支框架柱 | 一级 | 特一级 |
假定,该结构多塔整体模型计算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x、Ty,扭转耦联振动周期Tt如表26A 所示,分 塔模型计算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x、Ty,扭转耦联振动周期Tt如表26B 所示,试问,对结构扭转不规则 判断时,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乃之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表 26A 多塔整体计算周期
不考虑偶然偏心 | 考虑偶然偏心 | 扭转方向因子 | |
Tx | 1.4 | 1.6 | |
Ty | 1.7 | 1.8 | |
Tt1 | 1.2 | 1.8 | 0.6 |
Tt2 | 1.0 | 1.2 | 0.7 |
表 26B 分塔整体计算周期
不考虑偶然偏心 | 考虑偶然偏心 | 扭转方向因子 | |
Tx | 1.9 | 2.3 | |
Ty | 2.1 | 2.6 | |
Tt1 | 1,7 | 2.1 | 0.6 |
Tt2 | 1.5 | 1.8 | 0.7 |
假定,裙楼右侧沿塔楼边设防震缝与塔楼分开(1〜5 层),左侧与塔楼整体连接。防震缝两侧结构在进行控制 扭转位移比计算分析时,有 4 种计算模型,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地下室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试问,采用下列 哪一组计算模型,最符合《高规》的要求?